年例是哪里的风俗_年什么风什么( 二 )


“年例”期间,各地方都会邀请醒狮队、舞龙队,同时还有大、小戏班前来助兴演出 。特别一提的是小戏班很有特点,从舞台、灯光、音响到演员的念、做、打、唱均由一人操之玩活的一台戏,可称得上是最小的演出单位了 。
三、“年例”与时间 “年例”的时间各有不同,这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 。这里的“年例”与传统的过年有着同样祈福和祝福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各县(市)、镇、村过“年例”从大年初一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时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与冼太夫人有关系的 。
此外,道光《电白县志》记有:电白霞洞镇过去也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 。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 。
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书写作“汉人坡”)按时举行 。这里是一块纵横约三里面积的平原地貌,唐时是冼太夫人孙辈聚居的村庄,一年中有两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与“县志”中记载冼太夫人每逢元宵节出游的习惯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见当地人把“年例”视为“元宵节”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迹可寻的 。冼太夫人的后裔在今茂南、高州、电白一带都留有居住的遗迹,由此可见,当时的冼太夫人看望、教导孙辈们和百姓的一些重大日子,成了后裔纪念冼太夫人不同日子的演化经历 。不仅如此,冼太夫人不仅是百越族也是今天人们崇拜的偶像,为了纪念冼太夫人和她的功德,各村的“年例”自然也就在民间有了各自的“年例”时间 。然而,最初的“年例”形式与现今的“年例”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是时代的变革,风俗的融化,所逐渐形成的现在习俗“年例”的风格样式 。
粤西地区的特色传统节日:年例3年例——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 。从正月初二起至十一月底(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和二月),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一般年例日期就一天,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 。相传,粤西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 。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其中,要数高州市沙田四大园的年例最与众不同,远近闻名,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睇年例 。
摆樵:即年例期间游神到的位置由当地村民各家各户像庙供神的形色,将供品准备好,集中在一齐,然后由道工佬(拿着写有每家每户的姓名,帮每家祈福,念到的户人家要齐跪着拜岀游的神像,然后由道工佬念诵文打“合和教”,摔合和木在地上,有和有合才是胜,代表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平安 。)
高州市沙田镇四大园年例 是由四个庙社组成,具体包括:冒垌境大庙社(秧地坡/文头岭/旧坡/骑马垌); 乌石境庙社(坡尾); 龙头境庙社(上莲塘); 下方境庙社(下莲塘);该年例横跨两镇/区,三个村委会共七条村庄,全年例境社约有5000多人,四大庙社花龙船可谓跨越行政分界,跨越岁月变迁,数百年来只为奔赴一场约定:齐汇大元坡,四船同游!
最精彩的一个环节就是游花船,花船是年例中一个最特色的风俗,年例活动从早晨5点多开始,以四村花船为主,辅以游神队、彩旗队、长龙队、醒狮队、鼓乐队等巡游队伍,在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中从大庙出发,游向各个村落 。巡游过程高潮迭起,千人追随,万众围观 。
做年例的各家各户排场不同和菜色多样化:有人会根据自家经济情况摆大场面,比如请酒家大厨和服务员包场,一日摆120桌以上酒席来招呼亲朋好友,而且来者不必花钱就能食上一桌丰盛的大餐,任食唔嬲 。因此做年例的家庭是尽所能花费,只要大家共聚一场开心!因此做一次年例是每年必花费的一次,有家庭一次年例花二三十万来庆贺,包括请名厨团队包场,菜式包括海陆空的名贵食材,放烟花,请节目来村等,还有派利是红包给客人的小孩,每个红包一百元,这就是大户人家搞一次年例花费二十万以上的开销 。代表地方有高州市农村的个别现象,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当地有钱人为了庆祝年例和希望新的一年继续顺利发财,会岀大手笔宴请亲朋来庆贺,还可以亲近关系和向亲朋证明自己的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