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 , 一篇文章至少要把其中至少一个问题讲清楚、讲透彻 , 才能勉强算是干货文 ,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才能算是具有意识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知识 , 才能增长一个人的见识 。
心胸大的人 , 说白了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强 , 领悟透了这一句话 , 都比看一整篇鸡汤文强 。
可是有些读者一看这些十万个为什么就烦 , 本来图个乐 , 你搞得这么枯燥 , 所以到现在为止科普文火了的也就那么几个 , 像《上帝掷骰子吗》、《时间的形状》、《不该存在的技术》、《果壳中的宇宙》等等 , 屈指可数 , 原因就是其他的科普文读着就是干巴 , 难以下咽 。
可是鸡汤文就不一样了 , 会用新颖的故事和绚丽多彩的辞藻去渲染气氛 , 勾勒场景 , 引发读者共鸣 , 阅读起来就是顺畅就是爽 。
但是说到底 , 整篇文章就是在不断强调一个大实话 , 《心大事小》的大实话是“你心胸一定要宽广啊” , 要不是鸡汤文 , 换成你爸妈跟你说一遍这个大道理 , 你心里铁定烦的透透的 。
也就是说 , 干货文与鸡汤文最大的区别 , 就是一个在“设计观点价值” , 一个在“打磨文章修辞”;一个是实干家 , 一个是梦想家和文学家 。
O第二个问题就是会造成学习误区 。
鸡汤文会造成的学习误区问题 , 又分两种:
——第一种是忽略道理成立的前提条件 。
“我身边有个朋友叫小明 , 他是一个心很大的人 , 什么事都觉得无所谓 , 他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什么大学无所谓 , 于是上了个大专;毕业留在哪个城市无所谓 , 于是回了小县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无所谓 , 于是去网吧干了网管 , 一月工资2300;甚至娶什么媳妇都无所谓 , 两个人天天在家干架 。”
上面这个小明的故事虽然粗陋 , 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察到什么问题?小明这不就是《心大了 , 事就小了》所提倡大道理的忠实践行者嘛 , 心可是太宽太大了 。但是为什么小明心宽了 , 事没小 , 反而事态貌似很严重呢?
因为鸡汤文中忽略了道理成立的前提条件!前提就是:
1、有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必多虑 , 心要大;
2、有些事关重大的事情必须较真 , 心要小;
所以 , 如果一个人没有搞清“前提”条件 , 就去遵从鸡汤文所说的那些大道理 , 会“毁”人不倦 。
我们生活中如果不对前提条件加以分辨 , 那全都是相互冲突的观点 , 如下 。
*正方观点:选择更重要 。
《雷军:不要拿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美团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反方观点:行动更重要 。
《任正非:员工要做好本职工作 , 不要把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上》
《空谈误国 , 实干兴邦》
《想得再多 , 不如去做》
...
到底想清楚重要还是先做起来重要 , 这么多冲突的观点 , 如果“前提”没搞清 , 你就会像“令狐冲”一样 , 阴阳不定的知识真气在你奇经八脉里左右横跳 , 就问你难受不难受?
——第二种学习误区是“以偏概全” 。
人类学习的本质 , 就是类比和归纳 。
我们能理解和学习一个新知识 , 只是因为这个新知识能跟我们大脑中原有存在的背景知识产生链接 , 这就是类比学习 。
归纳学习是指我们会下意识地对相关的现象提炼规律 。比如说今天我见到一个东北人在骂街 , 隔天又遇到两个东北人在打架 , 于是大脑就下意识地归纳出东北人都很豪横的结论(规律) , 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
鸡汤文的问题就在于“以偏概全” , 所有故事都是能证明“心胸要大”的同类材料 , 就像上面东北人的例子一样 , 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而冲突的材料 , 就像“小明”的例子 , 都没采用 , 所以鸡汤文会怎么说怎么对 。
- 香肠是用什么肠衣 香肠是用什么肠子做的
- 脸圆的适合什么发型女 脸圆的适合什么发型 9款大脸圆脸适合发型女
- 二次污染是指_二次污染指的是
- 茶膏是什么,茶膏是什么茶做的
- 云中有一座城市小说 小说里的云城是哪个城市
- 摩托车什么驾照可以骑 摩托车什么驾照
- 甲亢正常的指标是多少 甲亢指标正常算治愈吗 甲亢怎么才算治愈
- 火山爆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火山爆发是什么结构
- 股票创历史新高买入法 股票创历史新高是什么意思
- 长城能走到尽头吗 长城的尽头为什么在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