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字开头的名字,缘 字开头佛家名字( 二 )


(2)士用果:又称士夫果 。士(士夫) :人;用:造作 。士用 , 人的作用 。谓人使用工具造作各类事情 , 所得的结果 , 称为士用果 。
(3)等流果:又称依果、习果 。自同类和遍行二因所生的果 。果似因 , 名“等”;果从因生 , 名“流” 。后起的果和前因 , 在性质上相似 , 称为等流果 。
(4)异熟果:又称报果 。是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果报 。此果与因 , 既不同时 , 又非相随 , 性质也不一样 。
(5)离系果:“系” , 烦恼的系缚 。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 , 称为“离系” 。通过修习佛教 , 断绝一切烦恼 , 超脱生死轮回 , 称离系果 , 也就是涅槃 。
五果中 , 离系果属于无为果 , 余四果均属有为果 。这种因果论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两种相反的人生趋向:一是作恶业而引起的不断流转 , 即生死轮回;二是作善业而引向还灭 , 即归于涅槃 。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
【四缘】(名数)旧译曰因缘 , 次第缘 , 缘缘 , 增上缘 , 新译曰因缘 , 等无间缘 , 所缘缘 , 增上缘 。一因缘 , 谓六根为因 , 六尘为缘也 。如眼根对于色尘时 , 识即随生 , 余根亦然 , 是名因缘 。二次第缘 , 谓心心所法 , 次第无间 , 相续而起 , 名次第缘 。三缘缘 , 谓心心所法 , 由托缘而生还 , 是自心之所缘虑 , 名为缘缘 。四增上缘 , 谓六根能照境发识 , 有增上力用 , 诸法生时 , 不生障碍 , 名增上缘 。见大明法数一五 。又见于智度论 , 唯识论 , 大乘义章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四缘】梵语catva^rah!
pratyaya^h! 。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 。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 。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 , '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 , '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 。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 , 以大小乘而言 , 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 , 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 。四缘 , 即因缘(梵hetu -pratyaya )、等无间缘(梵samanantara -pratyaya )、所缘缘(梵a^lambana -pratyaya )、增上缘(梵adhipati -pratyaya ) , 大小乘皆说之 , 惟说法互异;六因 , 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 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 。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 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 。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 , 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 。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 , 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 , 例如由种子而生芽 , 种子即是芽之因缘 。其'因缘’一词 , '因’亦作'缘’解 。于佛教因缘论中 , 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 , 次要条件称为'缘’ 。于此 , 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 , 故称'因缘’ , 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 。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 。(2)等无间缘 , 又称次第缘 , 即心、心所之相续中 , 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 。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 , 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 。所谓'等’ , 谓'前念’既灭 , '后念’继生 , 二念之体用同等 , 反之 , 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 , 后一刹那为恶心聚 , 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 , 谓前后二念之间 , 念念生灭 , 刹那不停 , 而无有间隔 。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 , 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 。(3)所缘缘 , 略称缘缘 , 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 , 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 。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 , 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 , 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4)增上缘 , 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