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与组织策略的区别,如何正确制定教学策略( 五 )


1、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 。
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 。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 。
如教学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通过测量竿子在阳光下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来掌握相关知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扶着竿子,晒在太阳下,不适合;如果不扶,竿子又无法始终自行直立于地面 。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细长筷子,插入装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处理后,就便于学生能长时间地进行准确观察与详细记录,从而了解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 。
又如教学科学三下《流动的空气》,按教材所示,通过花露水香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到空气在教室里的流动 。而在实际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传播不是很快很明显,学生体会不深 。对此材料进行处理,改用有较强挥发性,且气味明显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 。学生在短时内便能明显感受到汽油的气味在室内的传播 。另一活动:通过观察香点燃后的烟的飘动,了解空气的流动 。因香的烟细而淡,很多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对此材料进行处理,在点燃的香后挂上一块黑布,在黑布映衬下,烟的飘动相当明显,学生能有较形象地感知 。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
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
(1)教师指定式 。
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动和调整,这时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指定的材料进行操作 。如,酒精灯的使用、测量水温的方法等等 。
(2)自主选择式 。
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 。
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此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 。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明确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活动 。而不是将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给学生,反而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造成干扰 。
通过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 。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 。从而使学生经历“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有了充分表现的时机 。
(3)依次呈现式 。
随教学进度依次提供给学生,材料的提供时机一定要恰到好处,切忌简单机械、整齐划一 。有些课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材料之间就得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就得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 。这样,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同时,材料的依次呈现,也可在无形中调控课堂纪律,避免学生随意操作而影响教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