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为:身边的榜样丨医院里的“手语者”
一手食、中指分开,放于眼前,指尖向前动两下,随后双手交叉贴于胸前,志愿者陈鑫比划着“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的手语,向听障者转达医生的嘱咐。在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1楼门诊大厅里,一场公益手语心脑血管义诊活动正在进行。
陈鑫身后,还有不少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这群志愿者中,有来自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鑫”火相传工作室的大学生,也有江北新区新庄社区老年大学手语班的学员。他们因帮助残障者的共同心愿汇聚于此,成为残障者与医生之间畅通交流的纽带。
【 心脑血管|身边的榜样丨医院里的“手语者”】搭建听障者就医桥梁
“医生您别急,我替您转达。”陈鑫就读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也是江苏“最美职校生”、全国首个“00后”持证手语翻译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鑫”火相传工作室负责人。
2017年,16岁的陈鑫在一次偶遇中,帮助两名听障者解决了点单的难题,自此激发了他对手语学习的兴趣。凭借坚持与热爱,陈鑫顺利拿到中国手语翻译员证。2020年9月,陈鑫作为负责人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成立“鑫”火相传工作室,重点帮扶听障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着力解决多种残障群体生活需要。
在了解听障者的同时,其所面临的种种生活难题也呈现在陈鑫面前。“听障者看病时,常与医生用手机‘打字’交流,但听障者语序的混乱往往会对医生问诊造成很大困难。”为听障朋友解决看病难题,成为陈鑫从事手语医导志愿服务的初心。
“专业的手语翻译员较少,而手语医导员需要是健全人,才能架起健全人与听障者之间的桥梁。”南京江北新区残疾人联合会综合科科长唐芙蓉介绍,2021年10月9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与“鑫”火相传工作室展开手语医导志愿服务合作,采取值班和预约的方式安排志愿者服务。为进一步便利残障者就医,江北院区举办了首场公益手语心脑血管义诊活动。
残障者的自助与互助
前来就医的残障人士中,有一位走路微跛的老人徐宏,他曾担任南京江北新区新庄社区残联委员会志愿者。“已经数不清参加这样的义诊活动多少次了!”徐宏精神抖擞,说话时习惯性捧着神经损伤的左手,“今天特意喊上社区里的听障朋友,互帮互助一起过来的。”
16年前,徐宏因在一次事故中损伤颈椎、腰椎神经,左手、左脚无法正常行动。从病床上爬起来后,徐宏报名成为一名社区残联委员会志愿者,每月定期为残障老人上门服务,一干就是15年。“买菜、洗澡、唠嗑……这些事情我都干。”身为行动不便的肢体残障者,徐宏更能体会其他听障者的不易,“对残障者来说,关心和陪伴是最需要的。”
58岁的张七兰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也报名了这次义诊活动。义诊结束后,她还参与了江北院区的科普宣传讲座。宣讲中,台上的陈鑫在主讲医生旁实时手语翻译,台下的张七兰边“看”边用手机录下宣讲视频。“希望把这些科普知识转发给更多听障朋友,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急救处置能力。”在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她请陈鑫做了转达,“我们每个听障者的能力有限,但大家互相帮助,能帮一个是一个。”
期盼汇聚更多力量
6点起床,6点半到校为学生进行一个小时的手语集训,10点为社区老年大学手语班义务授课,下午1点带领志愿者开展公益手语心脑血管义诊活动,这是陈鑫活动当天的日程,也是他近一年来日常活动的缩影。“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每天差不多有14至15个小时在工作。”但令陈鑫开心的是,日常手语工作的忙碌,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尝试与听障者沟通,更多的听障者开始被社会关注。
- 急先锋|战“疫”中的青春丨勇当“急先锋”他们是闪耀在战“疫”中的青春之光
- 十二师|山东援兵团纪实系列报道:万里入疆,兵团娃和他们140位“山东爸妈”的故事
- 返乡|穿上红马甲有种责任感 刚解除隔离的返乡大学生向第一书记递上请愿书
- 昏迷者|年轻妈妈和死神赛跑,4岁女儿紧紧牵着她的衣角
- 翻译|《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小宇已回家,正翻译新书
- 卢洪波|“爸爸登上了我的期末考卷!”长沙学子遇最暖心期末考题
- 浙江图书馆|《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王果|为你做核酸的护士,她们的日常,很少有人知道
- 基层|【新春走基层】 跋山涉水的“光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