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两个绿的四字词语 含有绿字意思的成语( 二 )


王志进
采访人员注意到,网上对此类投诉不少 。比如有网友爆料称,一款名为“某中药药用透皮贴剂”的产品,宣称不打针不吃药,专门用于治疗婴幼儿 。
这位网友说:“一个孩子申请的费用每天200元左右 。我孩子得病后,接受了这种所谓的绿色疗法,从感冒到重症肺炎,最后到医院急诊 。”
该网友还发现,这种药在药监部门没有备案,属于三无保健品 。去投诉后得到的回复是“某中药是有国家相关文件透皮的,是合法的” 。
“包治百病”“某时某地某人绝地重生的成功案例”“在家治病不用去医院”……为什么这些夸张的说法总能吸引消费者?
北师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杨凯(化名)告诉采访人员:“中国人对中医充满敬畏 。不良商家往往利用这一点,用中医的噱头吸引受众 。再加上医学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士不懂医疗,很容易着急去医院 。”
一些公开案例显示,打着中医旗号的保健品虚假营销行为,往往是针对中老年人的 。杨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对身体虚弱的恐慌正在加深 。不良商家抓住了中老年人的心理弱点,大肆吹嘘产品的非凡功效 。”
“同时,一些人贪便宜的心态也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杨凯认为,除了打着中医的幌子进行营销,一些商家还利用传销来推广中医 。前几场宣讲会,他们拿着日用品的免费赠品来吸引人,开展“拉人头,双倍赠品”的活动,吸引了很多贪得无厌的人 。
保健品的本质不一样,关键是治病 。
高(宗)
在北京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教授王跃看来,“保健品”的称谓是有问题的,保健食品才是其真正的属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食品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即功能性食品 。
“有人提到,应该禁止保健品 。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 。因为保健品在国际上是存在的,它和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永远无法替代药品 。”王跃说 。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学院医药卫生法副教授邓勇认为,保健品和药品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根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条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规定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药品等 。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 。根据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规定,保健(功能)食品是指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够调节人体机能,适合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 。药品应该由《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来监管,而保健品应该由《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来监管 。”邓勇采访人员分析 。
在王跃看来,目前我国保健品和药品的界限模糊,使得大众媒体对保健品的一些宣传容易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可以从文字描述中分析商家的广告是否正规 。保健品只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一旦保健品的宣传口径中出现“替代医学”、“疗效”等字眼,就说明这个商家不诚信,涉嫌虚假宣传,民众不要考虑消费其产品 。
邓勇解释说,真正的中药保健品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药保健品的各种原料和最终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其次,在形式上,真正的中药保健品的成分和剂量必须有科学依据和明确的功能成分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能性成分的,应当确定与保健功能相关的主要原料名称 。最后,中药保健品的功能和成分要与标签和说明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