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理由,历史上果真有过“烽火戏诸侯”吗?很多人据《史记》认为太史公言之凿凿,焉能杜撰?然而,我们从常识来判断,即可发现,“烽火戏诸侯”逗美人一笑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幽王之世,西周虽然天灾严重,气数将尽,但其势力范围还是很大的,王畿千里,与临近诸侯国的距离不可能是一个晚上即可到达的 。美人如何可以在焰火晚会的当天晚上即可看到前来勤王的各路人马的壮观场面?显然,只须从常识判断,不难发现,这个故事里面就有着许多破绽,至少是后人附会的“小说家言”,不可信 。
第二个理由,烽火台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能够决定周王室的兴灭?首先,骊山上的烽火台只不过是王畿之内的战警,如同于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报的作用,不可能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起到让诸侯国前来勤王的作用 。或者说,即便是临近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骊山燃起的火警 。《正义·括地志》云:“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 。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 。”
其次,周幽王之世,天子的军力虽然有所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靠诸侯前来勤王的地步 。西周王室本身就有三支强大的军队,分为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 。西六师驻守在都城宗周一带,即丰、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以保卫王朝的本土;东八师驻在成周,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由于东八师驻守成周,所以也称成周八师 。东八师的位置极为关键,它向东可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向西可拱卫宗周的安全,是周王麾下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 。殷八师则是一支驻守东方殷商故地的军队 。此外,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周王朝的体制,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终春秋战国之世,尽管大国并小国,强国凌弱国,但在对外战争上,各国旗帜鲜明,团结一心 。
何况,即便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仍然打赢过好几场战争,如《国语·晋语》还载,周幽王出兵征讨有褒,胜而归;《竹书纪年》也载,后十年,幽王还命伯士伐六济之戎,这一次虽然失败,伯士战死,但并不等于周王室毫无抵抗能力 。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的责任史书上也没有说是幽王所致 。
网络配图
第三,如果确如司马迁所说,幽王数举烽火游戏,导致诸侯不信,而不来救驾 。这还得两说 。开始几次诸侯发现只是游戏,不来“救驾”是自然之理,并非他们真的见危不救;后来真正发生犬戎攻入都城,幽王举烽火征兵而诸侯救兵不至,这是因为幽王失败得太快,诸侯来不及相救 。否则,何以西周灭亡之后,反倒有好几个诸候国前来勤王?平王何以得以东迁?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指出: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 。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 。此委巷小人之谈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
此说甚有理 。根据周代诸侯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 。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野营等待几个月呢?
幽王灭亡的真正原因,归结起来,既不是由于谣言,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更不是因为一台烽火 。那么,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史记》中更有详细的记载:
- 娥皇女英这对姐妹花为何被嫁给同一个人
- 揭秘: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如何被内部分裂?
- 狂妄皇后古儿别速,:先嫁继子后嫁敌军,出轨被烧死
- 揭秘明朝壬寅宫变中被暗杀的皇帝是谁
- 皇太极死因之谜!竟然是被天打五雷轰而死
- 比关羽忠义百倍本是第一义士却被世人遗忘
- 成吉思汗陵:欺瞒千年真相或被解开
- 柯蒂斯middo;李梅为何会得到日本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难道日本被炸傻了吗
- 叱咤风云一生的君王最后竟然是被饿死的?历史上被饿死的三位明君
- 探秘: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在皇冠上悬挂珠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