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八股:张之洞殿试频出吐槽( 二 )


网络配图
试卷中将祖上三代的身份标明清楚,汪顺生介绍,祖上三代如有四类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即“戴罪之人、为奴之人、为娼之人、为戏子之人” 。而这张考卷中,张之洞将祖父、父亲亡故写明,也是因为他此前因为父亲的去世,失去了参加此后会试、殿试的资格 。汪顺生介绍,早在11年前的咸丰年间,张之洞就已在乡试里中了举人 。但他的父亲去世,他需要返乡为父亲守孝,无法参加考试 。而守孝结束后,两次会试却由他的族兄张之万担任主考官的影响,张之洞需要回避,又无法参加考试 。
张之洞试卷中尽显“愤青”本色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张之洞以举人的身份担任了11年小官 。同治二年,26岁的张之洞终于在会试中取得了141名、保和殿覆试一甲第一名的成绩,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但因为有11年时间因科举考试制度的限制被无法“进步”,他在殿试时,就像一个“愤青”一样,将长期淤积在心里对科举考试的牢骚,发泄在试卷的文字之间 。
他的试卷文章的题目为《得贤才所以治天下,而总论资格科目之得失》 。文章中尽是直指科举时弊的言语:“今日人才之乏,资格太拘,科目太隘……”他甚至建议“多其途,优其用,严其限,重其不举之罚,以利人才”,这样才能让人才“奋迅鳞集京师” 。张之洞甚至引用雍正皇帝任用非科举出身的李卫、田文镜等人的例子,来说明不经过科举依旧能够选拔到优秀人才:“世宗宪皇帝时所用李卫、田文镜辈,虽不免駮杂,而皆立功 。”最终,张之洞下了结论:“诚以文法之中,必不足以得非常之士 。”
网络配图
张之洞在参加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之时,居然在文章中大谈科举考试的弊端,很可能会得到“零分试卷”的可能 。最终在阅卷时,张之洞的文笔精彩没有名次靠后,但他的观点是如此犀利,主考官们只给了他二甲第一名的名次 。但慈禧太后却看到了这份试卷,觉得他是一位可用之才,破例将张之洞的名次向前提升了一位,让他成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张之洞才幸运地走进了紫禁城 。
也许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而这位随后叱咤风云的晚清名臣,在上世纪初极力上书废除科举制度,最终让这个始于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寿终正寝 。这也算是张之洞在当年殿试试卷中所抒发对科举制度不满观点的一个实践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八股:张之洞殿试频出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