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军队三倍于朱元璋,为何在鄱阳湖惨败,落荒而逃

农名起义
元朝到了中后期由于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有数据显示全国税额比元初高出20倍左右,又有大批的蒙古贵族抢占大量的土地,而中原又是连年的灾荒,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维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迫于生计,许多农民自发组成队伍起义,反抗元朝贵族的剥削 。终于在十四世纪中叶爆发了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空前的 。
【陈友谅的军队三倍于朱元璋,为何在鄱阳湖惨败,落荒而逃】朱元璋画像
其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起义队伍就是趁元军镇压北方红巾军之时而发展起来的 。朱元璋和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末农民起义最有实力的两支军队,从势力上看,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中,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重要的两支势力,而要控制中国南部,两人必定会有一个重要的会战 。此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鄱阳湖大战,此战陈友谅大败,又因为正逢潮落,船只被搁浅,死伤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能仓皇逃走 。
朱元璋的能够打败陈友谅其实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既有朱元璋的足智多谋,又有陈友谅的刚愎自用 。
首先朱元璋有强有力的臂膀,善于采纳谋士的建议,而陈友谅有一个赵普胜还猜忌怀疑他把他给杀了,而且战前准备充分,鄱阳湖大战前,朱元璋的军队便把陈友谅的退路给堵死,关起门来打,陈友谅兵多将广,每个士兵都得吃饭,有没有后方的粮食补给,饿也能把他饿得半死,而朱元璋的后方有南昌 。
元末起义形势图
再者,陈友谅刚愎自用,造大船壮声势,显实力,却不知成为了敌人的鱼肉 。专横跋扈(劫主胁下),关键时刻不冷静,杀信使,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失道寡助啊 。使军心上下不一,而朱元璋正好相反,抓住了陈友谅气度小,性格暴躁的缺点,写了两封信激他,这边又安抚俘虏,一是离间将士一心,二是使两个人在道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最后,朱元璋能赢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这要归功于陈友谅的战略失误,在朱元璋攻打安丰的时候,陈友谅没有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兵力空虚的应天(今江苏南京),却围攻了南昌三个月,如果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攻打安丰的时候直捣应天,朱元璋恐怕后悔莫及,这也就是刘基为什么当时权朱元璋不要攻打安丰的原因,战胜陈友谅后朱元璋自己也心有余悸(我不当有安丰之行 。使友谅乘我出,建康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 。
由于张士诚的安分保守 。假如当时张士诚派兵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再有少年头六臂也无济于事,恐怕历史会被重新改写 。可是刘基却偏偏猜中了张士诚不会和陈友谅夹击(士诚自守虏,不足虑) 。
陈友谅墓
陈友谅和朱元璋在两军交战的时候,都遇到过险情,朱元璋相安无事,顺利度过,可陈友谅没有那么好的孕期,直接被刘健射死了,这也直接导致了陈友谅军队的溃败 。如果陈友谅没有被射死,虽然已经元气大伤,但是军队数量上也胜过朱元璋的军队,胜负也许还是未知数呢(今虽不利,而我师犹多,戮力一战,胜负未可知) 。陈友谅虽然人数众多,可是军中上下不一,而朱元璋上下一心 。军心涣散,易于击破,上下一心,数量虽寡,亦可以少胜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