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28岁的他挑起建设“人造太阳”的大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海涵 通讯员 付茜茜)28岁的王旭东的一天工作,是从走路开始的。两年多来,项目建筑的生产工艺和管理,都需要他琢磨、攻关和巡查。每天绕着园区走上好几遍,几万步是“家常便饭”。
文章插图
他是合肥聚变堆项目的生产副经理,同事口中的“东哥”。他皮肤黝黑,身材瘦长,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防火涂料面层观感太差,阴阳角明显不顺直,重新做!”这些天,他正忙着现场装饰工作。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立马斗志昂扬。
文章插图
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层层绿荫的尽头,屹立着一排排充满科技感的厂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落地的大科学装置项目——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就坐落于此。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处于园林绿化、装饰装修等收尾阶段。
何为聚变堆?化石燃料不是人类的终极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人类必须提前找到适合的清洁能源。合肥聚变堆项目就是按照太阳内部热核聚变的原理,设计、建造可控的“人造太阳”,解决能源危机。
2017年1月10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被列为重要组成部分。一片14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承载了国家科学发展的梦想和荣光,也牵连着年轻建筑人的梦想。合肥聚变堆项目施工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近70%。
2019年10月,王旭东加入团队,从了解项目建设背景,到策划建设过程,第一天他就熬了个通宵。大型科研厂房建筑造型复杂,宛如飘逸丝带的异形框架、全钢结构吊装等挑战迎面而来,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参考,他沉下心来认真梳理,制定详细项目计划。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工程,项目工期紧、难度高、任务重。那段时间,王旭东白天泡在现场,勘察每一处建筑细节,晚上回去后对照图纸、翻阅资料、查看节点,优化设计内容。
当施工管理出现瓶颈时,王旭东脑子里总能冒出“金点子”。大截面承台、深杯口基础的组合构成了项目独特的厂房形状,但如何解决芯模抗浮偏位、钢筋位移、承台加固复杂等难题,项目邀请众多专家评审方案,结果始终不理想。
王旭东提出了方圆扣加槽钢的加固方式,解决了混凝土成型质量问题,再利用自制加长对拉螺杆并与桩基钢筋焊接,组成稳固的抗浮体系。这大大节约了工期。
文章插图
2020年初,疫情来袭,春节期间值守工地的王旭东选择挑起大梁,项目部只留守4人。他在3天内编制了17稿的项目防疫复工方案,2天完成所有复工手续的申报与审批,在此期间反复进行“沙盘推演”和“现场演练”。
聚变堆项目成为合肥市首批符合防疫验收条件、最早复工的重点工程。疫情后,王旭东向聚变堆项目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2020年12月,王旭东等人又马不停蹄赶往聚变堆二期工地,3天完成施工场坪布置、5天完成15台桩基就位、10天完成场区内12万方土方平衡、32天开始首节钢柱吊装等工序。
难题接踵而至。14万平方米作业面上,土方作业、垂直吊装各工序交叉,道路、雨污、电力、暖通管线纵横交错,今年夏季,雨水也在施工舞台上“撒欢”。
“只能逢雨巧干,避雨大干。”王旭东通过区域划分,改良施工运输方案,协调30家劳务分包单位人员全时段投入战斗。
- 急先锋|战“疫”中的青春丨勇当“急先锋”他们是闪耀在战“疫”中的青春之光
- 十二师|山东援兵团纪实系列报道:万里入疆,兵团娃和他们140位“山东爸妈”的故事
- 返乡|穿上红马甲有种责任感 刚解除隔离的返乡大学生向第一书记递上请愿书
- 昏迷者|年轻妈妈和死神赛跑,4岁女儿紧紧牵着她的衣角
- 翻译|《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小宇已回家,正翻译新书
- 卢洪波|“爸爸登上了我的期末考卷!”长沙学子遇最暖心期末考题
- 浙江图书馆|《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王果|为你做核酸的护士,她们的日常,很少有人知道
- 基层|【新春走基层】 跋山涉水的“光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