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1元脱单盲盒”藏玄机: “你”在寻找爱情,“他”在寻找商机


第一财经|“1元脱单盲盒”藏玄机: “你”在寻找爱情,“他”在寻找商机
文章图片

图为餐厅内设置的“一人食”单人座 视觉中国图
[ 伴随着“三口之家”的家庭形态消减 , 独居一人户却正在成长为一股新兴力量 , 从2000年的2.52%、2010年的6.68% , 到跃增至2015年的13.15%、2019年的18.45% 。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 。]
[ 庞大的单身人口数量 , 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消费能量 , 也让“单身经济”与“银发经济”、“孕婴童经济”一起 , 成为一些商家的青睐对象 。]
[ 美团发布的《2020外卖行业报告》显示 , 点外卖主力军中 , 90后、00后等单身人群占比达62% 。]
[ 目前 , 我国已有184家企业的名称、经营范围、产品服务或商标中包含“一人食” 。]
花1块钱就能换来一次偶然的相遇 , 也可能成就一段不可言说的姻缘 , “1元脱单盲盒”击中了在城市里打拼的单身男女 。
今年10月 , 还在上大学的王承洲看到网友推介“脱单盲盒” , 刚好自己在某电商平台有店铺 , 于是他赶在“双11”之前在店铺上线了“1元脱单盲盒” 。 王承洲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每天大概有十多单 , 有的人愿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 有的人愿意取一个联系方式自己去联系 , 一来一往 , 他们只是一个中间平台 。
脱单盲盒的销售方式除了线上还有线下摆摊 。 不少在深圳罗湖、福田区上班的人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在“双11”前后几天 , 下班的路上和公司附近都看到不少出售“脱单盲盒”的小摊 , 来往的单身人士可以花1元 , 领取一个异性联系方式 , 也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异性联系 。
事实上 , 脱单盲盒只是“单身经济”的一小部分 。 庞大的单身人口数量 , 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消费能量 , 让“单身经济”受到商家青睐 。 “一人食”“一人份”更是冲上各类外卖、电商平台的销售榜单前列 。
“脱单盲盒”里的单身男女
“一个、两个、三个……”在连续拆开5个盲盒之后 , 徐东劲仍没有发现自己心仪的女孩 。 在为这5次“拆盲”支付了15元之后 , 他转过头对店主说:“过几天我再过来 。 ”
在郑州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徐东劲 , 每天上班、下班 , 狭窄的社交圈、略显内向的性格 , 都让他很难有机会认识心仪的女孩——确切说 , 从大学毕业至今 , 他已经单身5年了 。
90后的方小姐被同事拉着去下单了一个“脱单盲盒” , 花了4块钱 , 留了自己的微信号 。 不一会儿 , 一个备注“脱单盲盒”的男性发来了微信好友申请 。 方小姐心里感叹 , 效率还真快 。
通过微信后 , 方小姐点开了这位有缘人的朋友圈:漫画头像、抒情的个性签名、活跃的朋友圈动态 , 尽显活力 。
对方发来信息:“嗨 , 你好呀 。 我02年 , 你呢?”1992年的方小姐退出了聊天页面 , 不再回复 , 默默地将该条信息删除 。
方小姐称:“我这个‘老阿姨’不适合年轻人的玩法了 。 直接说年龄吧 , 有点开不了口 , 如果强行说自己也是00后 , 那就没意思了 。 ”
1998年的丁晨旭在某电商店铺购买了一个“脱单盲盒” , 他选择领取了一位女性的联系方式 。 “那天休息 , 出于好奇 , 来试试看 。 ”丁晨旭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刚加了微信的第一天聊了会儿 , 第二天开始忙了 , 就再没和对方联系 。
但丁晨旭购买“脱单盲盒”的过程并不愉快 。 他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下单后店家并没有直接给联系方式 , 而是要先确认收货 , 并且给5星好评才能给信息 。 “这一单花了3.99元 , 要不是对新鲜事儿好奇 , 我才不会同意这样的‘霸王条款’呢 。 ”丁晨旭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