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中国古都的长安为什么突然没落?罪魁祸首竟是落榜秀才( 三 )


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 。如赵思绾入城时,有丁口十万,“及开城,惟余万人而已,其饿毙之数可知矣” 。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
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树木植被大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是长安城衰落的重要因素
关中地区本来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天府之国”,据文献记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 。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这里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泾、渭、霸、滻、丰、滈、潏、涝八水 。
八水之中,渭水为大,自西而东,奔流不息 。其他诸水多汇流入渭,纵横交错,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格局,使其成为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
然而隋唐两代三百余年间,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环境污染,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唐末以来的战乱对关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剧烈 。经过长期的战乱,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已不能和从前同日而语 。
一方面,树木植被大量减少 。这种情况在唐末就已经相当严重 。唐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縠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破落园田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
另一方面,水资源变得相当短缺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减少,唐末以来,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明显减少 。泾、渭、霸等水流量变小,龙首、清明等人工渠道相继干涸 。居民生活主要依靠井水,但由于城市污染,长安一带已变为舄卤之地,“井水焦咸,凡阙膳羞烹饪,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无一二” 。
“八水绕长安”的衰退,是长安城风水幻灭的开始
此外,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亦大幅度下降 。由于人口锐减,水利失修,不少地方又走上了粗放经营的老路 。上述情况表明,五代时期关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与唐代相去甚远,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趋于恶化 。
由于这些原因,长安城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 。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 。
正因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点 。
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的恢复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 。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十室九空,可见宋时关中尚未复苏 。及至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度遭受破坏 。时人李献甫在《长安行》中写道:“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 。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不会选择在关中建都了 。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末年以后,长安城不再是国都,但长安一带毕竟是周秦汉唐诸朝的中心所在,其地理位置仍然是相当重要的 。
因而无论哪一个王朝,都不能不重视长安一带的问题 。如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京兆府更名为大安府,以长安县为大安县,以万年县为大年县 。开平三年(909)七月,佑国军被改为永平军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永平军被废,复以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以大安县为长安县,大年县为万年县 。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西京废,统治者在京兆府设晋昌军 。后汉乾祐元年(948)三月,晋昌军被改为永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