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伟大的友谊,洪亮吉与黄景仁( 二 )


文人相交 , 很难找到生死之交 , 多半是在这方面卡住了 。文人一言不合 , 即成陌路 , 更多的是谁也不服谁的气;不比武人 , 人比我强 , 立刻拜师 , 抵死都当跟班 。洪亮吉读了 , 不以为意 , 笑了笑 , 便更衣洗手 , 抱着黄景仁之诗拜读起来 。
别以为洪亮吉是没个性之人 , 他脖子也是强项得很 , 《榆巢杂识》道其性情 , 也是“负才傲物 , 清狂自喜” , 他有句名言曰“吾宁谔谔而死 , 不能默默而生” 。他曾当过帝王师 , 但对皇帝也常采取不顺从、不低头的态度 , “嘉庆初 , 上书极谏 , 下吏议减死戍伊犁 。”本来是要死刑的 , 后来判了流刑 , 当谢皇恩了吧 , 他不谢 , 还是“狂悖不已” 。有人再打小报告给皇上要处死他 , 好在那阵子天大旱 , 拟斩判决书即将下达之夜 , 老天突然下了雨 , 把皇上吓了一跳 , 免其死了 。
洪亮吉性格刚烈 , 充满了斗争性 , 然则 , 他只在与皇帝搞不合作时才使用 , 在与朋友交往时 , 却是以宽容与随和的老大哥形象待人的 。
洪黄交往 , 几乎都是洪亮吉在付出 。黄景仁当了京漂 , 混得略有起色 , 就意气洋洋 , 夸大口说“人谓长安居不易 , 误矣” , 叫呆在老家的洪亮吉把其眷属迁来皇城根下 。洪亮吉现实得多 , 力劝黄景仁说京城米贵房贵 , 居真不易 , 但劝不住 , 他只好垫资 , 出雇工费 , 安排人千里送黄家眷 。
果然 , 黄在京城活得艰难 , “全家都在风声里 , 九月衣裳未剪裁” 。两年后 , 洪亮吉也到京城 , 看到老友狼狈模样 , 再劝其将家属送回故乡 。
后来 , 洪亮吉到陕西巡抚毕沅处当幕僚 , 不遗余力荐举黄景仁 , 使毕沅赠了五百金给黄诗人 。黄景仁收到这笔巨款 , 升官梦腾的升起来了 , 把钱全投入买官去 , 打的主意是 , 卖了写材料的主簿一职 , 买上搞批示的地方实职 。只是按照清朝政策 , 捐官之前 , 得除现职 , 新官没得到 , 旧职停了薪 , 黄景仁连饭都吃不上了 。
黄景仁只好落魄离京 , 狼狈出走 , 本想去陕西毕沅那里讨口饭的 , 行到山西解州 , 命已不支 , 写信给千里之外的洪亮吉 。老洪见信 , 二话不说 , 请了公假 , 借了驿路 , 以六百里加急 , “借马疾驰 , 日走四驿” , 只是赶到之时 , “而君已不及待矣” 。
黄景仁死在他乡 , 年仅35岁 。洪亮吉呢 , 素冠白袍 , 千里扶柩 , 将故友送归故地安息 。
当年二十多岁时 , 黄景仁对洪亮吉戏言:“予不幸早死 , 集经君订定 , 必乖余之旨趣矣 。”若我死得早 , 你得给我把诗文结集 , 怕的是你不懂诗 , 你理念落后 , 乱搞我诗文 。洪亮吉确实把黄景仁文集收拢了 , 一字不删编辑出来 , 请毕沅出钱 , 印行了《两当山房集》出版 , 没“乖其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