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喇,哇能组什么词语( 二 )


《倒喇》
《倒喇》(蒙语又歌又舞的意思)和现在流传于内蒙古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舞》(头上顶碗)以及广泛流行于鄂尔多斯民间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灯舞》、《珠腊》都有很密切的渊源关系 。《历代旧闻》曾谈到:“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 。”清代人吴长元著《宸垣识余抄》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戏剧名,而且还引用了陆次云的《满庭芳》词:“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 。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 。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 。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 。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 。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 。”从这一段生动的描绘,可以知道《倒喇》是一场优美动人的独舞,还有特技表演,不但头上顶灯,而且口里还吹奏着横笛 。“双瓯分顶,顶上燃灯”,则指既顶双碗或顶点燃着的灯 。蒙古族舞蹈艺术家莫德格玛集中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和鄂尔多斯的《酒盅舞》的精华,创编了当代的《盅碗舞》,再现了高贵、端庄、典雅、秀美的古代蒙古妇女的神态风韵,在表演时,三只瓷碗好像长在人体上的零件,头顶不离碗,手不离盅,被誉为“东方一绝” 。
《黑山鸡舞》
这是流行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古老民间舞,模仿黑山鸡的动作和叫声,翩翩起舞,舞者边舞边吹口哨或用舌头作响,学鸡叫伴奏(《布里亚特蒙古史》) 。
乐器、乐曲和舞曲
元代的乐器除蒙古族固有的胡琴、号角外,也吸收了汉族乐器,如方响、羯鼓、竽、拍板等,山西曲沃出土的元延佑元年的砖雕四乐伎就是典型例子 。蒙古乐曲散见于《新元史·礼乐志》以及《辍耕录》等书中 。这些乐曲都和汉族曲调不同,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色彩,除大曲、小曲之外,也有从新疆一带传来的乐曲,即所谓“回回曲” 。
《海青拿天鹅》
海青是鹰的一种,全身为白色,红嘴,红爪,善于擒拿天鹅,是成吉思汗部族的图腾 。蒙古族放海青拿天鹅是很古老的习俗,因之也产生了反映这种生活的乐曲和舞蹈,叫做《海青拿天鹅》 。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描述了这首琵琶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
根据内蒙古札木苏记录,兴安岭南麓的狩猎歌舞《海青拿天鹅》为两人扮演的小歌舞,据说蒙古族舞蹈的顺拐和小碎步向前跑,都是模仿海青的,这可说是蒙古族图腾舞的遗迹,值得重视 。
《白翎雀》
《白翎雀》是元代著名的《答罕曲》 。“答罕”为蒙古语,亦名《白翎雀双手弹》,见《新元史·乐志》 。杨维祯《元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之句(十三弦为筝,是用筝奏的曲子) 。最初元世祖忽必烈令伶人硕德闾作曲,表现在朔漠之地能制猛兽又能驾天鹅的白翎雀 。此鸟雌雄合鸣,声音悦耳,曲子开始缓慢柔和,曲终急促,表现“白草黄云日色薄”,“啾啁百鸟纷参错”的朔漠风光,动人心弦 。此曲后为舞曲 。张昱在《白翎雀歌》中描述了女真族舞伎作此舞时的妙丽多姿:“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盘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
《白沙细乐》——《别失谢礼》
这是至今保存在云南省丽江县的元代歌舞曲 。相传南宋末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取道吐蕃之地,过大渡河抵金沙江,丽江摩些(纳西族)部土司阿良对忽必烈表示拥护并帮助他进军大理 。临别时忽必烈将乐曲十章和乐工、乐谱赠送给阿良 。这就是《白沙细乐》——《别失谢礼》的来源 。《丽江府志》记载:元太弟(忽必烈)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 。名曰细乐 。据调查,现在元代遗音仍保留在纳西族丽江地区,成为纳西族的古典乐舞 。而且配以舞蹈,这原是大型套曲,有十个乐章,但现在仅存乐曲《笃》(序曲),第一章为《一封书》(即堪蹉),第二章为《雪山脚下三股水》,第三章为《美丽的白云》,第四章为《多蹉》(即赤脚跳),第五章为《三思吉》,第六章为《劳曼蹉》(即《云雀舞》),此外还有《哭皇天》等,其他已失传 。“蹉”即舞蹈,《堪蹉》、《多蹉》和《劳曼蹉》都是舞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曼蹉》(《云雀舞》),该舞由二人分别着黑白长袍,腰间系带,扮一对云雀,持黑白双扇绕场飞翔,曲调活泼,舞姿优美而敏捷,颇有元代遗风 。这和硕德闾所作白翎雀及女真舞伎擅长的白翎雀舞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陈卫业曾向云南老艺人学习此舞 。至今云南大理仍保存元代乐队陶俑,这些陶俑有的吹大号,有的吹竽,均着长袍,长靴,有的戴笠子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