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江西日报]与病毒赛跑的“侦探”

本报采访人员 余 燕
他们不辞辛劳,每天在街头巷尾走访,精准追踪每一个病例,摸清病例发病14天内的详细行动轨迹,为疫情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无论刮风下雨,调查的脚步不曾停歇。
他们通宵达旦,用最短的时间准确找出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接者、次密接者,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抽丝剥茧、追踪溯源。不管白天黑夜,对疫情的研判从不间断。
他们,就是奋战在上饶防疫一线的300余名流行病学调查队(以下简称“流调队”)队员。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他们是“大侦探”,是一群奋力与病毒赛跑的人。
“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
10月30日,上饶市民占女士在和同事杨女士乘坐K287列车从上海返回上饶的途中,接到流调人员的电话,告知她为确诊病例的密接者。两人就近在杭州下车后,被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接受隔离医学观察。当日上午,占女士被诊断为确诊病例,杨女士核酸检测阴性。正是有了流调队快速准确的信息,这一病例得到紧急有序的处置:江西疾控人员立即通报相关省市,按照属地原则对占女士往返上海两趟列车上的几百名乘客实行采样检测和相应的管控处置。
流调工作是新冠肺炎病例早发现的核心环节,是疫情防疫工作的前沿关口,关系到指挥系统的科学运转。10月30日铅山突发疫情后,按照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省卫生健康委紧急派出80余名疾控专家驰援上饶,省市县三级疾控部门150余名工作人员和公安、工信等部门的150余名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流调队,协同作战,精准高效开展流调工作。国家流调工作组组长殷文武也带着4名队员从贵州遵义赶到上饶支援,为流调队提供专业指导。
“每天上百通电话、街头巷尾走访……对队员来说,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江西省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程慧健告诉采访人员,队员做流调时提出的问题非常多、非常细,甚至有点烦琐,有时候针对一个对象就需多次询问、反复对比,最后才能形成完整闭环、相互印证的流调报告。
流调队员、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所长章承锋是一位“60后”“老疾控”,心思缜密、经验丰富。10月30日,他带队第一批赶到铅山开展流调工作。由于人手紧张实在忙不过来,他带着队员连轴转,当天晚上彻夜未眠。11月4日,他又从铅山转战上饶市中心城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我们必须迅速排查出密切接触者,以最快速度实施管控,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章承锋说。
采访人员了解到,流调队分调查组、信息组、协查组、综合组等小组。信息组拿到指令后迅速转给调查组,队员通过实地走访和询问,摸排调查新增阳性病例的活动轨迹,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认真排查密切接触者,及时撰写流调报告,为整个疫情判断提供可靠证据。据疾控专家介绍,鉴于流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启动必须要快、人员排查要快、信息技术支持要快。本轮疫情发生后,流调人员对阳性病例确诊前14天内的详细行动轨迹,围绕“时间轴、空间轴、人员轴”进行全方位调查和排查,寻找可能感染来源。
除了要快要全,更重要的是结果要准
“你到过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有过接触?”“你家离她(一名确诊患者)家有多远?近期接触过几次?接触时间是多长?”……11月7日12时30分,采访人员电话采访流调队队员、九江市浔阳区疾控中心业务科科长殷文渊时,他正和其他队员一道走街串巷,对重点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细致询问,顾不上吃口热饭。11月3日,殷文渊作为第二批流调队员紧急赶到上饶,几天来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实在熬不住了就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醒来后继续投入紧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