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条约和一位王妃引发的故事:甲申政变( 三 )


开化党人全程都算计得颇好 , 但他们低估了这起事件的另一个主角——中国的能力 。
确切地说 , 是低估了一个中国人的能力 。
4
这个人 , 就是袁世凯 。
袁世凯的伯父袁保庆和吴长庆关系非常好 , 所以袁世凯也被托付给了吴长庆 , 随吴入朝 。在朝鲜期间 , 当时才20岁出头的袁世凯精明干练 , 遇事果敢 , 给吴长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初在要软禁大院君的宴席上 , 吴长庆一度不忍心下手 , 还是袁世凯敦促动手 , 把大院君推入轿子带走的 。
在吴长庆率一半兵力回国增援之后 , 袁世凯就留在了朝鲜 。他其实当时已经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嗅到了开化党可能要动手的苗头 , 甚至还写信给国内的李鸿章汇报 , 说如果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回到朝鲜 , 估计短期内肯定会有大事发生 。
12月4日的邮政局晚宴 , 开化党人的请柬也送到了袁世凯这里 , 但袁世凯一打听 , 听说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称病不去 , 当即也决定找借口不去 。
袁世凯的谨慎果然是有道理的:当天晚上 , 政变果然发生了 。
尽管出现了一些波折 , 但是开化党人基本上还是实现了他们的目标:放了火 , 杀伤了几个事大党的大臣 , 然后连哄带骗把高宗皇帝和闵妃等人拉到了景佑宫 , 汇合了竹添进一郎率领的200名增援日军 , 将宫殿守卫得严严实实 。随后金玉均假传国王之名召集一批事大党的核心大臣入宫 , 派埋伏的刺客来一个杀一个 。
一开始高宗和闵妃还有一些怀疑和犹豫 , 但金玉均在关键时刻当着大家的面手刃了几个声称“外面并无变故”的事大党重要大臣 , 其中包括高宗最宠幸的大臣柳在贤 , 宫内已经无人敢反抗开化党人 。
这时候 , 唯一还能改变局势的 , 就只有驻朝的清军了 。
12月4号那天晚上 , 代表中方去赴邮政局“鸿门宴”的是清朝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 。在从邮政局逃出后回到公署 , 立刻将所有事情都说了出来 。袁世凯当即就带了200名士兵前往邮政局 , 发现无人 。随后找到了在事变中被砍伤的事大党大臣闵泳翊(闵妃的侄子) , 这才知道果然发生了政变 。
当时袁世凯考虑到宫内有日军驻扎 , 为避免引起冲突 , 于是同驻防营提督吴兆有 , 总兵张光前一起联名致书高宗 , 请求允许派清军入宫护卫 。但信都被交到了挟制国王的金玉均手里 , 他都以国王的名义一口回绝 。
此时 , 宫内的局势正在按照开化党人的计划顺利进行 。
1884年12月6日 , 开化党公布了清洗事大党后的新政府官员名单 , 并颁发了十四条政纲 , 宣布进行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要求清朝释放大院君回国 , 断绝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 打破门阀制度 , 登用人才 , 四民平等 , 惩处奸吏 , 革罢冗官 , 改革租税 , 整编军队 , 限制国王和宫廷的权力等等 。
应该说 , 这套施政纲领还是反映出朝鲜迫切需要与世界强国接轨的愿望 。但问题在于 , 由于开化党长期形成于宫廷和贵族阶层 , 并没有群众基础 , 朝鲜的普通百姓很少有人理解并拥护这些改革 , 而这些限制王权和收拢财权的措施 , 本质上也是高宗和闵妃所反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