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当于自带免死金牌( 二 )


见微知著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宋朝的普通老百姓是活得比较自信的,享受着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 。不唯天,也不唯上 。他们观念之超前,可能令现在的许多人都自愧不如 。
更有甚者,平民百姓居然敢公开谴责皇帝 。
南宋初,官员庄绰到江西任职,路过赣州时,派吏卒购买日常用品,但当地人说他们所带的钱为宋徽宗时铸造,“是上皇无道钱,此中不使 。”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宋徽宗是无道之君,所以,拒绝接受他的货币 。今有愤青抵制日货,古有民众抵制昏君 。当然,其高下有云泥之别 。

不杀谏官及士大夫,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禁令——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出身,靠一帮武将打下江山 。但他却优待文臣,把文臣的地位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甚至为了鼓励文臣在朝廷上议政,不惜为继承者们套上一个紧箍咒 。
赵匡胤为什么会立下这样一条禁令呢?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深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得有一个稳定的士大夫阶层 。鉴于宋朝开国功臣里,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就连宰相赵普也只弄得懂半部论语 。因此他数番劝告赵普老先生要多看书,做一个学习型干部 。赵匡胤完善了科举制度,甚至拨专款支助贫困学生读书 。算是最早的希望工程吧 。
自先秦以降,权力逐渐集中到君主帝王手中,使得他们成为超越法律限制的人 。我们知道,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区别就在于怎么去使用 。如果君主帝王英明仁爱,整个国家就会跟着享福;如果他们昏庸残暴,整个社会就会一起遭殃 。怎样在制度上对君主帝王进行制约,以免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各个朝代有其不同的做法,赵匡胤的做法是,让文臣参与议政,指点帝王的得失 。但是,如果该帝王胸怀不够宽大,听不得批评,一怒之下要了文臣的小命,之后就没有人敢再批评帝王了 。于是赵匡胤做出规定,不杀谏官及士大夫 。文学家苏轼曾经被卷入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得到的惩罚也仅仅是贬官流放 。他真应该庆幸,是生活在宋朝而不是生活在清朝 。
这种似乎是统治阶级自废武功的做法,从300年宋史来看,可谓英明之极 。
首先,宋朝一共有18个皇帝,他们性格各异,但在这种制度的约束之下,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像秦始皇、隋炀帝、北齐文宣帝高洋那样暴虐的帝王 。被称为昏君的宋徽宗,其实并未作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 。充其量也只是玩弄花草,不理政事,偶尔出宫去会会李师师而已 。其次,不杀谏臣为士大夫们提供了一块免死金牌,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对就高,也较为稳定,涌现了一大批政治文化精英,使得宋朝的天空群星灿烂 。再者,或许正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为稳定,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较为宽松,国家政治结构就少了几分倾覆的危险 。宋朝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被小说《水浒传》渲染得家喻户晓的梁山伯起义,其实规模小得可怜,仅仅波及周围几个县,而且很快就被扑灭了 。最后,宋朝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爱国激情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代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朝在遭遇辽国、金国、元朝几大游牧民族国家的轮番攻击之下,还能生存300年,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没有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的共同努力,这种奇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
这些,可能是赵匡胤意想不到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