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今天记者节 来听听这几位江西记者的心里话
新闻媒体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员,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用笔书写着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着社会万象。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热忱与梦想,他们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11月8日是第22个中国采访人员节。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特别策划,采访了全省老、中、青三代多名新闻从业者的故事和感言。
策划:李运辉
程关森:采访人员姓记,不记哪是采访人员
文章插图
91岁的程关森
人物:程关森,《鹰潭日报》创始人,从业51年。
今年91岁的程关森,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鹰潭日报》创始人,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新闻和文学事业。
从小热爱写作的他先后任职宣传干事,农民报采访人员、地委报道组长、地委秘书;1983年调到鹰潭主持市委办工作,任市委副秘书长兼报社、文联筹备组长,1984年,他白手起家,创办《鹰潭日报》。
“没有人就招兵买马,没有屋就借房办公。”回忆起那时创办报纸的艰辛,程关森不禁感叹。市里拨给他34万元,除了办报以外,他还用余钱盖起一栋五层20套住房的宿舍楼。他以最少的人力,最少的资金,办出了一张让市委放心、市民满意、在全省颇具影响力的地市报。
“不做新闻官,潜水抓活鱼。”以身作则带头写好稿,是他作为总编辑的重要原则。他下余江、上贵溪,写山里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数篇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
1990年11月,鹰潭火车站客运员熊云清为避免大量旅客伤亡,在与杀人犯的搏斗中英勇牺牲。程关森仔细挖掘人物事迹,经过认真采访写成的长篇通讯让无数读者流泪,报纸连印三次还脱销,报纸由一万两万增印至三万多份。他为熊云清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首印六万册,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英雄形象,至今影响深远。
他的纪实散文《燃烧的人生》,被评为全省和全国党刊一等奖。他采写的鹰潭火车站党员离休干部自带水壶义务送水的《八把银壶》获全国媒体短新闻大赛二等奖,江西及华东九报一等奖。他的文章《清廉大佛》,入选中央电大和上海高中语文课本……
程关森至今出版了24本书,入书文字600余万字。他在最后一本书上撰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教育两个当采访人员的女儿:“采访人员姓记,不记哪是采访人员;作家名作,多作方成作家。”一副自题自勉:“勤奋如牛,此世成书廿四部;清廉若水,今生未贿半文银。”这就是他为自己立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从业的写照。
从业感言: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采访人员,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要走进基层,用心去记录现场,传递感动。
(刘娟)
余燕:采访人员,就应该奔赴一线、战斗在一线
文章插图
余燕在铅山采访
人物:余燕,江西日报上饶分社采访人员,从业22年。
“抗疫报道进入第五天,有点想家了。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让大家回归正常而美好的生活。”11月3日,已经奔赴铅山县疫情防控一线的江西日报社上饶分社采访人员余燕,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段文字。余燕是一个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老采访人员,她表示:“采访人员就应该冲锋在前,到疫情防控的前线去,采访人员也是战士,内心没有恐惧只有热情!”
10月30日,上饶铅山县确诊了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当天23时40分左右,余燕接到任务:“马上收拾东西去铅山。”于是,余燕连夜赶路60公里来到铅山,抵达时已是10月31日凌晨2时。
- 红星新闻记者|外卖小哥狂追百米刹停溜车后勇救两娃,被评为攀枝花“见义勇为好人”
- 心理|孩子别怕,我们一起渡过!
- 水彩笔|青未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 山西晚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罕见病患者,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关注罕见病,我们一起让爱不罕见
- 新闻记者|敬老爱老 情暖寒冬 尧王酒业走访莒县百岁老人
- 节日|请每一位内江人记住!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 许丹丹|“最美浙警”,台州32席!
- 校园|“110宣传日”进校园
- 抗疫|「八婺战“疫”暖新闻」警医夫妻同心抗疫,现场画面让人破防!年纪大了,看不了这些……
- 白血病|滞留西安的患儿如何生活、治疗 记者探访一爱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