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毒吗,中药有毒吗( 三 )


中药的毒性与用药量是否适当有关 。
中药大多数是属于多成分的天然药物,过去曾有“一种中药,就等于一个小复方”的说法 。可以想象,用药量不当可以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 。现有资料报道:如关木通用量成人为3~lOg,若一次用量超过60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又如苦杏仁是有小毒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氢氰酸 。而氢氰酸为剧毒物质,极微量应用,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显示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稍大量应用,即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一般生苦杏仁用量在10~20g之间,即为无毒,而超过20g,即为有毒 。如近期有资料报道:有一岁女婴,因一次口服生苦杏仁末20粒(约10g)而中毒致死,原因是过量服用所致 。
有关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管理法中早有明确规定 。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具有毒性的药品,使用得当,管理得法,有利于人民健康,可以达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目的 。反之,则有害于人民身体健康,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的后果 。所以药为特殊商品,应对症用药,千万不能盲目地乱服用药物 。
中药的毒性与产地和采集时间有关 。
中药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属性复杂,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种养 。中药传统上讲究“地道药材”,如白芍讲究杭白芍,泽泻讲究福建产的泽泻,大黄讲究西宁产的大黄等 。对于中药的采集时间,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等用药部位,根据其生长成熟期,都要严格按季节采集,以确保药效成分 。俗话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这都是对中药采收的经验之谈 。说明只有做到适时采集,才能达到药物优质有效 。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品种比较混乱,有的药物一个品种多个品名,还有的是同名异物等,由于品种复杂,产地又异,其含的药效及毒性也有差别 。如据有关资料报道:中药贯众品种约有36种,《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贯众属蕨类植物,品类繁多,商品一名多物 。其功能清热散瘀,解毒,杀虫 。据考证,除绵马贯众主含绵马酸类物质有毒外,其他品种未发现有毒 。又如五加皮,《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较常用中药,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 。过去京津习用的五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产于河北等地,其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据资料报道: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不含强心苷而无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摩科,含强心苷而有毒 。
即使是源于同一种的中药,因用药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异 。如苍耳全株有毒,但果实苍耳子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等 。故植物类中药的采集时间可直接影响药物的效能与毒性 。传统的经验是:对植物中药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是在秋后至春初的时间采集,此期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较高;对茎枝叶全草类药材,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旺盛时及花朵末开时采集为宜,因这时药效成分贯满全株,质量最佳 。
中药的毒性与环境污染有关 。
据1994年《中药资源志》收载的药物种类,现我国共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类药为11146种,动物类药为1581种,矿物类药为80种 。中药的资源种类主要是来源于植物药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较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有毒物质的农药及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等,对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 。这些污染源必然会对中药植物造成影响,有的可能较长期残留在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内 。如属有机氯类除虫剂的六六六、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时间较长,据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 。如在这种环境中,对植物中药必然会造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