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和宋清如经历了什么?结局是什么( 二 )


翻译莎剧的进程受到重创,朱生豪也开始了逃难的生活 。宋清如则和家人去了四川,两个人的距离更远了 。
两年半,是苦还是甜?
1942 年,距两人相识也已过去 10 年了 。
他们在上海相聚,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之后去了常熟暂住,最终在嘉兴安定了下来 。
10 年异地恋熬出头了,甜蜜之外,生活的压力也重重地砸在了新婚夫妇的身上 。
朱尚刚回忆说,宋清如当时没有工作,“在打理家务之外,还得去隔壁裁缝铺揽些加工的活贴补家用 。”朱生豪也没有固定的职业,把几乎所有精力都用来翻译莎剧,“除了一些低得可怜的稿酬,以及少许出租屋的收入外,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 。”
所以,朱尚刚出生时的小名叫做“小多多头”:“意思是,又多了一个吃饭的人了 。”他的大名“尚刚”是朱生豪起的,“起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觉得他们自己太软弱了 。”
不久,朱生豪就得了结核病 。战乱的年代,有效的药很难买到,一家人也没有钱去买……朱生豪没有熬过这场病,年仅 32 岁就去世了 。临走前,他轻轻地喊着宋清如:“小青青,我要去了 。”
10 年的异地恋,换来短短两年半的相聚时光……对于这样的往事,朱尚刚总会想起父母曾经交流过的词:
“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宋清如
“不道飘零成久别/卿似秋风/侬似萧萧叶……”——朱生豪
朱尚刚对 Lens 说:“不知怎么的,秋风与萧萧叶竟然真的成了他们一生的写照 。”
她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朱生豪走了,留给宋清如什么呢?
“生豪仅有的财产,只有一妻一子,他告诉我,我顶清楚的 。”宋清如曾在信中这样写道 。
她也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可面对儿子和朱生豪留下的译稿,她只能继续承担一切……
日本投降后,宋清如便带着朱尚刚生活,继续教书 。
朱尚刚那时候还小,对许多事情印象不深,只记得母亲教书忙碌,很少主动提起与父亲相关的事 。但是,“每次去(父亲)坟上,母亲都带着我在墓前伫立良久,像在和父亲交谈着什么 。”
除了教书,宋清如也一直在继续整理、出版朱生豪的翻译成果 。她体质本来就弱,朱尚刚回忆说,那时的宋清如觉得自己很难活得长久:“她有一次问我她死了以后我怎么办?还告诉我说实在没办法的话可以去摆一个香烟摊,如果每天能卖掉十包香烟,每包香烟能赚一分钱的话,一天就可以买一斤米了 。没有菜吃可以到河里去摸点螺蛳什么的 。”
1955 年,宋清如已经 44 岁了,但还是决定跟学校请假一年去四川找朱生豪的弟弟,继续完成朱生豪未能翻译完的莎剧 。
那趟旅程特别不易,朱尚刚回忆说:“母亲一个单身女子带着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还要带着两个人的衣物用品和一大网篮书……”当时的交通也不便利,他们花了九天时间才到达 。
开始翻译工作之后,宋清如每天都睡得很晚 。在四川待了一年,回家后又花了两年业余时间,宋清如终于把剩下的莎剧译完了 。可是,出版社却回复说已约到了其他译稿,宋清如的译作最终没有派上用场……朱尚刚说:“那时的母亲显得异常平静,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一大堆译稿收了起来 。”
她继续教书 。后来,那些译稿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了 。回想起这件事,朱尚刚觉得很“悲壮”,但对宋清如来说,她大概已经完成朱生豪的心愿了 。
晚年,在床头挂着他的画像
在朱尚刚看来,他父亲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火花”,而母亲则过了“漫长又充满坎坷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