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说我胡说八道,那我就给你找几个证据 。
证据一
就是随便一本古代临床大家写的书,随便一本便可,只要你放下你的成见,忘掉一切,慢慢的读,很容易看出来 。
如张锡纯,他看到左寸脉不足就用点柴胡、升麻之类的提提气,看到左寸脉散大就用些黄芪之类的填一填,看到散大且上逆就用点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降一降,看到迟脉散大就用山萸肉收一收,请自己仔细看 。
大医家无一不是如此,尤其是金元的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脉因证治》、《丹溪心法》),明代的周慎斋(《慎斋遗书》)、李中梓(《医宗必读》),民国的王雨三(《治病法规》)、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近代的赵绍琴(《文魁脉法》)、蒲辅周(《蒲辅周医案》)等等其对脉象描叙非常细致,请仔细阅读 。
证据二
就是现在还有很多老人找中医看病的时候只把胳膊伸出来,不说话,现在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可理解,其实在老人小的时候看病就是这样的,到了医生那里,很礼貌的把手伸过去,医生诊完脉后问什么就很恭敬的回答什么 。
然后恭敬的领完药回家,不像现在病人生怕你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拼了命的唠叨,其实说多了只会增加辩证的难度 。
按现在传授的辩证论治是个很累的脑力劳动,而且很多推理很容易错误,而古人的通过脉象了解人体的整体状态然后处方,即省力而且临床疗效也高 。
三、振兴中医:要自强,多反思
最近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病人聊天,她告诉我她的亲身经历,她说唯一佩服的名医是济南已故四大名医之一的魏继贤(此人无学术传人) 。她年轻时有头晕病总是治不好,找魏继贤看病,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之后,魏继贤给她诊了一会脉,然后开了一张方,然后说了两句话 。
老人现在记忆犹新,第一句话是“三副药”,稍一停顿第二句话是“包好” 。吃了两幅药就痊愈了,至始至终两个人只说了这两句话 。
像这样的中医以前很多,现在的培养模式再也培养不出这样的中医了 。因为在刚接触中医时就接触了教课书的模式,将中医定格化,将方向固定化,方向一旦错了,永远也到不了巅峰 。忘同道多反思,将中医还原原本的样子,振兴中医 。如果每一个城市都有日诊二三百人的中医,何愁中医不兴盛?中医要自强 。
- 曹植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曹操会对他看法大变呢
- 为什么说蒙古人西征和花剌子模有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
-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全方位落后于对手
- 赵氏的下宫之难,为什么受害者成为最大受益人?
- 林心平为什么会被抓?出卖后宁死不屈,被日军扔进硫酸缸
- 清朝名将杨遇春征战无数为什么他一次都没有受伤呢
- 阿史那社尔为什么会选择投靠唐朝他是怎么想的
- 花木兰从军这么多年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呢
- 十大BB霜品牌排行榜有你中意的吗?
- 亦舒岳华的一段情亦舒岳华为什么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