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middo;威尔逊在国会的生涯如何他当选首相的生涯是什么样的( 三 )


在1966年,威尔逊获任命为布拉德福德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一直出任此职至1985年 。
1970年至1974年
在1969年的时候,工党的支持率曾经下跌,但到了1970年又重新回升 。适逢任期将届,威尔逊遂趁机在1970年6月宣布举行大选,以巩固自己的支持 。在大选临近的时候,保守党在塞尔斯登公园酒店意外泄露一份政策文件,内容大约指出保守党将会任用颇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消息传出后,威尔逊立即指出保守党的政策失当,并以“塞尔斯登人”(Selsdon Man)来取笑保守党的政策反动保守 。然而,当时的舆论低估了大众的反工党情绪,以致威尔逊出乎意料地在大选中输给了保守党的希思 。可是,由于希思上任后未能有效解决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威尔逊在1974年2月的大选中以些微的多数优势击败希思,重新上台执政 。为了进一步巩固工党在下议院的多数优势,威尔逊在同年10月再度召开大选,并成功拉阔工党在议会的多数优势 。
1974年至1976年
在1974年的两次大选的竞选活动间,威尔逊曾承诺将就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条款作重新谈判,再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共体 。结果威尔逊上台后,下议院通过英国将在新的条款下留在欧共体,随后威尔逊又举行了公投,投票在1975年6月5日有了结果,结果确认了下院的议决 。
早在1971年9月,威尔逊曾发表了他对爱尔兰统一的看法,以回应日益恶化的爱尔兰问题 。其中,威尔逊定下了目标,希望英国在1986年时离开北爱尔兰 。但威尔逊上台后,他没有实行这些目标 。
到了1974年5月,威氏谴责爱尔兰联合论者策划的阿尔斯太工人罢工,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而且“罢工的宗教目的与17世纪拉上了关系” 。可是,威尔逊却拒绝派出军队镇压这些强迫工人罢工,兼带有准军事性质的亲政府分子 。不久以后,威尔逊又在电视发表演说,指罢工的亲政府分子和他们的支持者都是国家的“寄生虫”,指望国家会供养他们 。最终,罢工人士取得了胜利,成功迫使政府废除北爱尔兰行政长官一职,并促使伊迪·阿敏向威尔逊发电报,表示愿意在乌干达提供举行和谈的场地 。
辞职风波
在1976年3月16日,威尔逊突然以倦勤为由,宣布自己将会辞去首相一职 。在声明中,他指自己在一直身心俱疲,原已决定在60岁退休,而早在1960年代晚期,威尔逊亦已向同僚透露,自己最多只能够续任8至9年首相 。然而,到了1976年,威氏发现自己患上初期的阿尔兹海默病,以往强劲的记忆力和集中力皆急速退化,最终造成威尔逊富戏剧性的辞职 。
威尔逊宣布辞职后,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特意到唐宁街10号参加晚宴,以示感谢他的贡献 。除他以外,只有丘吉尔爵士曾获同样的荣誉 。
威尔逊辞职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份获勋人士名单,获勋人士除了有他的支持者外,还包括不少商人和社会名流 。然而,名单中的不少获勋人士随后却频频牵涉丑闻 。如获男爵衔的卡根勋爵(Lord Kagan),最终因为诈骗罪成入狱;而获册封为爵士的艾利克·米勒爵士(Sir Eric Miller),随后因涉嫌贪污被警方调查,最后自杀身亡 。该份获勋名单由威尔逊的助手玛莎·威廉斯(Marcia Williams)撰写,初稿写在薰衣草色的笔记纸上,因而被称为“薰衣草名单”(The Lavender List) 。整件事件使舆论认为威尔逊有私相授授之嫌,结果对他卸任后的声望构成了深远的打击 。
党魁选举在威氏辞职后举行 。在第一轮投票中,东尼·贝恩(Tony Benn)、卡拉汉、安东尼·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迈克尔·富特(Michael Foot)、丹尼士·希利(Denis Healey)和罗伊·詹金斯(Roy Jenkins)都参与角逐 。詹金斯虽然是热门候选人,但最后在第一轮选举却屈居第三名 。第二轮选举在1976年4月5日举行,卡拉汉以176票击败富特的137票,正式成为威尔逊的继任人,出任首相和工党党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