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为何没能说服弟弟诸葛亮同为东吴效力?( 二 )


伯夷、叔齐二人也就成了“手足情深”的典型代表 。诸葛瑾的用意是援引这两个代表人物,利用他们的标签效应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
诸葛瑾这么一说,诸葛亮当然也被深深打动了 。但是,处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异国他乡,诸葛亮保持了高度的警觉 。他知道,兄长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跑来和自己说伯夷、叔齐?故事,一定是另有所谋 。这样一联系,诸葛亮就明白了:“一定是周瑜让兄长来劝我归附东吴了 。”
但是,一旦诸葛瑾真的开口说出了这一请求,诸葛亮是很为难的 。他内心当然是想辅助刘备,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名青史 。东吴这边早已人才济济,自己就算过来了,也很难施展拳脚 。反观刘备,虽然现在状况很糟,但对自己十分信任,给了自己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如果简单粗暴地拒绝兄长的请求,就会伤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这也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结果 。
既然必须要拒绝,那么,该如何拒绝呢?
诸葛亮哥俩的立场属于相反立场,一个为刘备,一个为孙权 。但他们的相反立?还有一个特殊之处 。他们身为亲兄弟,分属两个阵营,各自的情形完全是镜像对等的 。也就是说,诸葛瑾所用的任何说服手段,也可以原封不动地为诸葛亮所用,反过来说服诸葛瑾 。这就是对等立场 。
换言之,诸葛瑾可以劝诸葛亮为孙权效力,诸葛亮也可以劝诸葛瑾为刘备效力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解决兄弟远隔,不能朝夕相处的难题 。这正是针对诸葛瑾用“兄弟之情”所发起的说服性进攻最好的反制手段 。
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的想说服诸葛瑾来为刘备效力 。但他采用这种“对等立场反制策略”,就可以不着痕迹地将诸葛瑾的说服柔性地回弹,?不留任何伤害 。
这一策略在具体使用上还有一个“先发制人”的优势 。对等的双方,谁先使用,谁就更占主动 。剩下的另一方,往往会因为一方已经率先使用而不能再行利用 。即使是要强行使用,也有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尴尬 。
想好了这几点,诸葛亮心中有数了 。而诸葛瑾仍浑然未知,继续利用“标签人物”来说事 。
网络配图
诸葛瑾说:“伯夷、叔齐这哥俩,活在一起,死在一起 。我和你也是一母同胞,却各事其主,早晚不能相见 。想想伯夷、叔齐,真是万分羞愧啊!”
诸葛亮立即接过话茬说:“兄长啊,你不用难过,我有一个好办法?能够让咱们俩朝夕相守!”
诸葛瑾以为兄弟被自己打动了,甚至都不用自己直接提出明确的请求了,连忙说:“快说来听听 。”
诸葛亮说:“我和兄长都是汉室之臣 。现在刘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 。如果兄长能够放弃东吴,和我一起侍奉刘皇叔 。这就是全忠了 。而咱们父母坟茔都在北方,如果兄长和我一起回归江北,那么早晚祭祀拜扫,也就很方便了 。这就是全孝了 。全忠全孝,兄弟俩还能朝夕共处,您意下如何呢?”
诸葛瑾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充满了遗憾,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本来是来劝诸葛亮归附东吴的,现在却?诸葛亮抢了主动权,反将一军 。
对等立场就是这样 。如果诸葛瑾率先提出来,诸葛亮就很难加以拒绝 。同样,当诸葛亮率先提出来,诸葛瑾也是很难加以拒绝 。
既然如此,诸葛瑾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是默然无语 。而且从表面来看,理亏的还是诸葛瑾,因为他没法为了兄弟之情放弃君臣之义 。
【诸葛瑾为何没能说服弟弟诸葛亮同为东吴效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各安现状 。对诸葛亮来说,他所面临的两难境地被完全打破,他所期望的两全目的完全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