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是什么意思,怎样煲汤( 三 )


●配水要合理
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食品传热的介质 。
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 。用水量一般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既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溢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
●搭配要适宜
许多食物之间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 。
例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组合效应”,这是日本的长寿区(冲绳地区)的“长寿食品” 。为了使汤的口味比较纯正,一般不用很多品种的动物食品同煨 。
●操作要精细
注意调味用料的投放顺序 。
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具有渗透作用,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 。一般地说,60℃~80℃的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间维持在85℃~100℃ 。因此,若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 。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
●喝汤时间要讲究
常言道:“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
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上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顺利下咽,吃饭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的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纳入,从而避免热量摄入过多 。而饭后喝汤,容易使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片面地认为鱼、鸡等原料熬的“精汤”最营养 。实验证明,无论你熬得多久,仍有营养成分留在“肉渣”中 。只喝汤,不吃“肉渣”是不科学的 。
汤变鲜:熬汤最好用冷水 。如果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肉的外层蛋白质就会马上凝固,使得里外层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另外,熬汤不要过早放盐,盐会使肉里含的水分很快跑出来,也会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酱油也不宜早加,葱、姜和酒等佐料不要放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汤汁本身的鲜味 。
汤变清:要想汤清、不浑浊,必须用微火烧,使汤只开锅、不滚腾 。因为大滚大开,会使汤里的蛋白质分子凝结成许多白色颗粒,汤汁自然就浑浊不清了 。
汤变浓:在没有鲜汤的情况下,要使汤汁变浓,一是在汤汁中勾上薄芡,使汤汁增加稠厚感;其二是加油,令油与汤汁混合成乳浊液 。方法是先将油烧热,冲下汤汁,盖严锅盖用旺火烧,不一会,汤就变浓了 。
汤变淡:只要把面粉或大米缝在小布袋里,放进汤中一起煮,盐分就会被吸收进去,汤自然就变淡了;亦可放入一个洗净的生土豆,煮5分钟,汤也能变淡 。
汤变爽:有些油脂过多的原料烧出的汤特别油腻,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少量紫菜置于火上烤一下,然后撒入汤内,可去除油腻 。
汤变美:将50到100克稍肥一点的猪肉切成片或丁,再将铁锅烧热,把猪肉烧热后,立即把滚开的水倒入锅中 。锅会发出炸响并翻起大水花,熬上一会儿,一锅乳白色的"高汤"便出来了 。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菜和调料就可以了 。
煲汤往往选择富含蛋白质的动物原料,最好用牛、羊、猪骨和鸡、鸭骨等 。其做法是:先把原料洗净,入锅后一次加足冷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持续20分钟,撇沫,加姜和料酒等调料,待水再沸后用中火保持沸腾3~4小时,使原料里的蛋白质更多地溶解,浓汤呈乳白色,冷却后能凝固可视为汤熬到家了 。可怎样才能使汤鲜味美呢?这里也是有技巧可言的,就是三煲、四炖和五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