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骑兵的另一项关键装备是马匹 。欧洲虽然不是良种马的原产地,但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的人工育种技术,欧洲骑兵的马匹更适合近代骑兵的战场需求 。
然而,欧洲骑兵即便有科学训练,但在单兵上,最多只能与那些自小刀马娴熟的东方骑兵打个平手,甚至更多时候会落下风 。他们只有在集团作战时才会显示出压倒优势 。
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1812 年 9 月,拿破仑远征俄国的一场战斗中,因为进攻计划推迟,导致法军骑兵暴露在俄军炮火下长达 3 个多小时 。炮弹在骑兵阵线中撕开一条条口子,有些部队还没进攻就已损失过半 。但法军却纹丝不动,有愤怒的士官长要求冲锋或者撤退,遭到军官的严厉呵斥 。
而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一开始只损失了约 1200 多人,相对 3 万多的总兵力并不算高,但蒙古骑兵遭此打击后不是恢复、整队以重新形成战斗力,而是立即做鸟兽散,并抛弃了大部分伤员 。
纪律和士气上的天壤之别才是欧洲骑兵相对传统骑兵战斗力的真正所在 。
一支百战百胜的传统骑兵,也可能有高昂的士气和较为严明的纪律,但建立在近代科学计算基础上的系统战术训练,形成适时强大的控制力,则是传统骑兵与近代骑兵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近代欧洲骑兵是靠密集的“墙式冲锋”战术击败了相对松散的传统骑兵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骑兵在加速冲锋到临近接战时,会形成局部簇团,很难保持整齐密集队形 。
欧洲的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诸多战例表明,大部分情况下,相向冲锋的两支骑兵必然会有一方因士气崩溃而撤退;或者干脆停下发生小规模交火后脱离接触;亦或双方打开队形,容对方通过,以错马厮杀 。
真正体现近代骑兵战术素养的,主要是临战队形的迅速转换;溃散之后的短时间恢复、整队,以及高超的步骑炮协同能力等 。拿破仑战争中,溃退的骑兵,往往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长官和军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组并重新投入战斗 。
欧洲近代骑兵控制力的根源何在?
英法这两个在殖民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骑兵之间的对比,或许是解开骑兵控制力和战斗力的最好钥匙 。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名将惠灵顿曾说:“我们的一个(骑兵)中队可以抵得过法国的两个,但四个中队便不及他们的四个,数量越多越比不上” 。英国骑兵向来以马匹精良和个人技艺高超闻名欧洲,但上升到一定规模层级反而不如法军,源于双方骑兵控制力的差距 。
当时的法军骑兵中队,整个队列被大量的军官和士官牢牢控制,分为前排指挥、中队主体和队列官行列三个部分 。中队主体的四个部分又各有军官控制前排,两翼还有各自的士官保证侧翼的控制 。以阵型为笼,以军官、士官为锁,有效防止了作战中士兵的涣散和逃逸 。
英军骑兵在中队两翼同样配置了大量军官、士官,后卫队列官也数量密集,但中队的前排指挥却只有中队长一人,这会不会造成前排指挥的薄弱?拿破仑战争中的大量战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英军骑兵一旦冲锋就停不下来 。
英国骑兵在多次战斗中能依靠冲锋击败多个中队的法军骑兵,但随后几乎毫无例外陷入失控,士兵们不顾一切的冲锋追杀,秩序涣散,从而遭到法军骑兵预备队和溃散后重组骑兵的联合屠杀 。
由此可以推论,军官和士官的配置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近代骑兵控制力的强弱,并维系队伍的纪律和士气 。从大样本上考察拿战时期欧洲各参战国的骑兵军官、士官情况,结合历史战场表现,依然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
- 揭秘:女作家沉樱为什么两段婚姻都失败了?
- 四川曾经有个巴国,后来为什么灭亡了?
- 孙休的皇后是谁?他为什么要娶外甥女为妻?
- 巴沙鱼为什么那么便宜 巴沙鱼什么人不适合吃
- 孔令辉和马苏结婚照他们为什么分手
- 为什么吃苦瓜汤就拉肚子呢 吃完苦瓜拉肚子疼怎么办
- 李建成在和李世民争夺权力的时候,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 重农抑商中为什么古代王朝都要抑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
- 韩信号称兵仙,谁也不佩服,为什么就只佩服李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