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与庄子的关系怎么样?两个人有着怎样的交情( 二 )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 。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 。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战国策》
伯牙绝弦为子期
人之渐老,其言渐寡,这是常识 。但庄子不到50岁,便不想开口讲话了 。对此,《说苑·说丛》是这样记载的:“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
惠子者,惠施也 。惠施死去,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
20多年,不是个小数字 。特别是,对庄子这样一个思如泉涌、文如汪洋的人来说,20多年不开口讲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但是,庄子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自然,坚持得如此平常 。
对于这一做法,庄子自有其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就没有可辩论的对手了,我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
庄子所言,句句是真,字字是情 。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 。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 。惠子自己也曾认为:“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庄子·天下》)意思是说,天地虽然那么大,但有我惠子的雄才在,就无人敢称自己的道术了 。
惠子并非心血来潮,口出豪言 。他自己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论知识,“其书五车”;论能力,“惠施多方”;论口才,“不虑而对”;论实绩,曾任魏相,并力主联合齐楚,停止战争,随同魏惠王去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 。最让人诧异的是,南方有个叫黄缭的异人,“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惠子听后,“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 。”而且“说而不休”,“犹以为寡” 。(《庄子·天下》)
对于惠子这样一个论争的对手、高手,尽管庄子曾有“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的总评价,但他还是十分看重惠子才能的 。当惠子死后,庄子亲自送葬,并对着惠子的墓,向随行的人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
庄子说:楚国国都有一个人,在鼻尖上涂抹上蝇翅般薄的石灰,让一名石匠把石灰削掉 。只见这个匠石挥动斧子,如刮风般向那人的鼻尖削去 。刹那,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那人鼻尖上的石灰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不伤”,被削的那个人镇定自如“立不失容” 。宋元王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痒痒的,想让这位石匠也把自己鼻尖上的石灰削去 。石匠说:“我虽说能做这件事,但我的对手早已死了!”
庄子所言,告诉人们:不是对手,无法成功 。以此表明:只有惠子,才是他辩论的对手;惠子死了,就无人“可与语也”,自己也只能“深瞑不言”了 。
【惠子与庄子的关系怎么样?两个人有着怎样的交情】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信:世间万物,物物相依 。而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正是庄子与惠子的争辩,使惠子的十大命题在《庄子·天下》篇得以保存,而且篇中还记载了惠子与桓团、公孙龙等人辩论的基本观点 。尽管庄子认为惠子的观点“其于物也何庸”,但还是认可他作为自己对手的那种“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之潇洒做派、之善辩理论家之本色的 。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明:真正的高人朋友,得之,可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 。故,择友不可不慎 。朋友,不在一时吃喝玩乐,而在久久两相关切 。这样的朋友,平时,能共道德;缓急,可共患难 。论而争,是为进、让思想碰出火花;定为一,是为成、让行为服从真理指向 。这样的朋友,即便不在同处,照样可声同相应;哪怕从未谋面,同样可德合相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