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为何未得善终( 四 )


国内写北洋军阀历史最为详细全面、也是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湖南陶菊隐先生完成于195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一百四十余万字的篇幅,笔底波澜,风云满纸 。此书不仅在国内畅销,且影响远播于海外 。当年身居海外的徐道邻也看到了,并且置于案头,成了他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也是他在回忆写作时最重要的参考书 。
单凭猜想也能想到陶先生在书中对徐树铮会是什么态度 。有意思的是,徐道邻对此却表现出了相当的认可 。他说:“书中所叙述的事实大部分都还可靠,对我父亲的态度似乎也还公平 。因为如果对他太好,他不会用那么多挖苦和讽刺的字眼 。如果太不好,也就用不着把他写得那样生龙活虎 。”
时代到了今天,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我们的国家社会进步,政治清明,气氛宽松 。表现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上,由主观而客观,从割裂到完整 。包括对像徐树铮这样的人,只要他是做过有益的事情,同样会得到承认,同样会被记入历史 。比如他的坚决反对帝制和为收复外蒙所做的努力 。
外蒙独立发生在1911年,这是俄国多年煽动的结果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政局动荡,无暇他顾,失去对外蒙的控制 。1919年春,日本也垂涎外蒙,想组成一个由其控制的“大蒙古国”,外蒙的王公们深怕日本,便又想重新依附中国 。六月,中国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军总司令 。他往返于北京和库仑(今乌兰巴托)之间,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库仑当局同意撤消独立,复归中国 。徐树铮回北京后,除向政府报告外,还将此事电告正在上海的孙中山 。孙中山复电说:
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 。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
1922年1月,徐树铮前往桂林拜会了孙中山 。他是去和孙中山商谈孙、段、张(作霖)三方联合,共同对付直系一事 。行期定下来之后,孙中山曾写信给蒋介石说:“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 。” 二人见面后晤谈融洽,徐树铮对孙中山十分倾倒,孙对徐也非常赏识,甚至希望他能留下来作自己的参谋长 。徐树铮是不会离开段祺瑞的,只好委婉地表示:我在北方帮助孙先生,会比在孙先生身边帮助更大 。
1912年9月孙中山进北京与袁世凯会面时,徐树铮还仅是陆军部军学司司长,恐怕没有机会见到孙中山,那么这一次就是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了 。
再来看他的反对帝制 。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已经感到了末日将临 。但清政府中铁良、良弼等少壮派还主张再硬拼一下,作最后的决斗 。如此,则革命军虽仍能获得最后胜利,但不知还要死多少人 。此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四十二名清军前方将领突然发出通电,吁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这顿时使清廷失去了继续挣扎的勇气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发表退位诏,数千年封建制度在中国寿终正寝 。而那一篇通电,便是由徐树铮撰写 。
由于这一事件,再加上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粉碎张勋复辟,段祺瑞当时被推崇为“三造共和”的英雄 。殊不知在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了徐树铮的谋划和参与 。
袁世凯曾这样评论徐树铮:“又铮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轨,可期远到 。但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 。”应该说袁世凯看人还是比较准的,但他不喜欢徐树铮,除因为徐“傲岸自是”外,更因为在自己恢复帝制的过程中,感到了来自徐树铮的巨大反对能量 。
袁世凯1915年底称帝后,徐树铮给袁写了一封约三千字的《上袁大元帅书》,可以说是冒死进谏,言人之所不敢言,在信中他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