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子唐伯虎:明朝历史上命运多舛的文学畸人( 三 )


由于生活的巨变,唐寅开始久久地思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又偶然,如此的珍贵而又美好,每想到这一点,唐寅心里便会涌起阵阵痛苦,而屡屡形之于歌唱:“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唐寅树立了一种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人生观,这促使他进一步抛弃了“立言垂世”的想法,选择了靠诗文书画谋生的艺术家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具有三重意义:首先,他能够靠它糊口 。其次,经济的独立能够带来人格的独立,正如他自豪地宣称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 。”第三,艺术能够使他得到创造的乐趣和满足,从而使生命显得美好充实,使自我得到完善提高 。唐寅凭着自己杰出的才能,在这条人生之路上赢得了空前的成功,“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请门征索文辞诗画” 。
唐寅“及时行乐”丢份儿人生观所发生的另一个影响,是鼓励他自己自觉地采取豪宕不羁、风流放荡的生活态度 。唐寅天生豪侠,又嗜声色 。现在既已被抛出仕途之外,又体悟到生命的短暂偶然,便产生一种要求摆脱传统道德的约束,更早过上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 。他将与妓女周旋、僧徒结队,看作是自己的生涯,而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寻求什么功名 。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岁 。这年,他在桃花坞建桃花庵别业 。桃花坞在阊门内,当时是苏州的名胜之一,唐寅《姑苏八咏》组诗的第四首,便是歌咏桃花坞的,从中可以想象当时的景象:“花开烂漫满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 。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庵成了唐寅后半生二十余年的栖身之地,也成了唐寅与朋友们的聚会之所 。唐寅非常喜欢自己的这处别业,特地为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在这首诗中,唐寅透露了自己建造桃花庵别业的动机,这一动机和他那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非功利的人生观是息息相通的 。在《把酒对月歌》中,他更加有力地表达了建造桃花庵与自己人生观的联系:“……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二日,唐寅走完了他那沉重而又艰涩的人生道路,终年五十四岁,离他常常计算的“人生七十”还差了16年 。据说他临终时写下了这么一首“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识,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寅一生的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 。他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只有极少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至于它的功名是否大,诗画是否工,那都是次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