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何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三 )


对于君相的因果关系,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好皇帝可以让奸人变忠臣,坏皇帝可以让忠臣变奸人 。可见,丞相只不过是皇帝的影子,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根子还在君主身上 。一个奸相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
作为丞相的顶头上司,朱元璋既非昏君,也非贤君 。而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甚至强到变态的暴君 。在他手下,李善长那样的丞相捞权力不行,汪广洋那样的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行 。胡惟庸这样的结党营私更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 。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权力野兽,这也许是对他有些妖魔化 。但是说朱元璋中国历代帝王权力欲最强的,我认为加不加之一都是可以的 。中国的帝王大都权力意志极强,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则是强中强,厅堂之外都不容他人打哈欠 。与君权形式上有些制衡的丞相制度,到了这等人手上,没活路可走 。
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 。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此间道理,就像管家和老爷斗的道理一样简单明了 。
那么,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的政局如何、就此清明了吗?按理说,政治锄奸之后,政坛应该清明起来 。但胡党被清除后,不仅没有清明,反而更加糟糕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连根拔掉后,就给自己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皇帝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但“浑身是铁打”能打多少钉儿?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精力还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干到古稀之年七十岁才寿终正寝 。但他的子孙可扛不住了,他们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过剩精力,有功夫他们宁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 。他们可不想当劳模、过劳死 。
终于,抢班夺权的四儿掀了老父的锅盖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做出重大决定,成立内阁制,设首辅大臣,一个皇权的“新影子机构”就此诞生 。
当然,大家也不必误会,或如御用史学家一般,将朱棣此举视为“开创民主”的“伟大创举” 。实际上,朱棣并不比老爹开明,他开创的内阁制,和现在世界通行的首相内阁制南辕北辙,不是虚君而是虚相产物,所谓内阁只是界定为皇家秘书机构,所谓首辅即内阁大学士,虽然也经常被俗称“宰辅”或者“宰相”,但实际权力却比原来丞相小得多,也就相当秘书长角色 。说白了,他们不是跟领导分权的,而是跟领导分活的 。
这一点可以从角色对比说清 。在明初有丞相制度时期,太监在明朝政治格局中无足轻重,根本不是丞相大臣的对手 。但废除丞相制度后,太监干政主政局面时常出现,就连万历年间张居政这样的超重量级首辅,不联合大太监、司礼监冯宝也干不成任何事 。一般王朝的太监总管,混个千岁都不可能,而明朝天启年间的太监头子魏忠贤,竟扶摇直上“九千岁”,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 。有明一朝,太监组成的阉党在与大臣组成的清流党权力斗争中,常常处于上风 。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废相之后,朱氏子孙虽然设了首辅制,搞了个秘书机构,但皇权新的职业经理人,却不是首辅大臣 。那么这个新的职业经理人是谁呢?太监 。皇权总需要人帮把手,既然大臣靠不住,那么就轮到绝对听话的奴才——太监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