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哈德middo;欧是谁为什么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四 )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 。瑞士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编写《欧拉全集》,计划出84卷,每卷都是4开本(一张报纸大小) 。如果按每本300页计算,欧拉从18岁开始每天得写1张半纸 。然而这些只是遗存的作品,欧拉的手稿在1771年彼得堡大火中还丢失了一部分 。欧拉曾说他的遗稿大概够彼得堡科学院用20年 。但实际上在他去世后的第80年,彼得堡科学院院报还在发表他的论著 。
“天才在于勤奋,欧拉就是这条真理的化身 。”李文林表示,“很多科学家都很勤奋,而欧拉最为典型 。他失明后的十多年都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作研究 。欧拉心算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口述让别人记录 。有一次欧拉的两个学生算无穷级数求和,算到第17项时两人在小数点后第50位数字上发生争执,欧拉这时进行心算,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 。”
“高斯的神童故事虽然有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神童 。即使是身为神童的高斯,其勤奋也是出名的 。可以说凡有大成就的数学家必有大勤奋 。”李文林举例说,被誉为“现代分析之父”的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也是异常勤奋 。大学毕业后他在一所偏僻的中学任教14年,教数学、德语、书法、体育,每天晚上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研究,当时工资很低,连投稿的邮费都没有 。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研究论文被德国数学家克莱尔创办的数学杂志发表出来(克莱尔杂志以帮助没出名的年轻学子发表创新成果而著称),震惊了欧洲科学界 。
胡作玄认为,欧拉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人的潜能 。“高斯曾说,要像欧拉那样做,我的眼睛也要瞎了 。一个人要想做事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现在社会比较复杂,我们应该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 。”
除了做学问,欧拉还很有管理天赋,他曾担任德国柏林科学院院长助理职务,并将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李文林说:“有人认为科学家尤其数学家都是些怪人,其实只不过数学家会有不同的性格、阅历和命运罢了 。牛顿、莱布尼茨都终身未婚,欧拉却不同 。”欧拉喜欢音乐、生活丰富多彩,结过两次婚,生了13个孩子,存活5个,据说工作时往往儿孙绕膝 。他去世的那天下午,还给孙女上数学课,跟朋友讨论天王星轨道的计算 。突然说了一句“我要死了”,说完就倒下,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
回顾欧拉的一生,李文林认为:“虽然他20岁离开瑞士,一直没有回去过,但他却是一个爱国者,至死没有改变国籍 。所以现在我们还能说他是瑞士数学家 。”
“牛顿、莱布尼茨、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都是全面的数学家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全才越来越少,有人说庞加莱也许是最后一个 。”但是数学并不会因此枯萎,李文林说:“18世纪末曾有一种悲观主义在数学家中蔓延,连拉格朗日这样的大数学家都认为数学到头了,但事实相反,19世纪初非欧几何的发现、群论的创立以及微积分严格化的突破,使数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蓬勃发展 。现代数学,特别是跟计算机结合起来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形态 。”
从2008年以来,一种名为“数独”的填数游戏风靡全球 。这种游戏规则极其简单,玩法却变化多端,令全世界的男女老少为之痴狂 。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开风气之先,在报上公布“数独”题目娱乐大众 。从那时起,短短几年光景,如今全世界大约有60个国家的350多家报纸几乎天天刊登“数独”游戏题目 。近两年来,中国各地的日报、晚报后起直追,划出专门的版面,天天报道有关“数独”竞赛的消息,刊载“数独”题目 。各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数独”竞赛 。在英国,“数独 ”竞赛上了电视台的黄金档节目 。2006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数独”锦标赛,获奖者被认为“智商超群”,在全世界备受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