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太祖、高祖、太宗、高宗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古代帝王庙号起源于商代,但周朝没有实行,真正开始实行庙号制度其实是从汉朝开始的——换言之,实质上刘邦是我们所能真正了解的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 。
首先,说说“祖”和“宗”有什么不同 。
《孔子家语》曰:“祖有功而宗有德”,这就是“祖”和“宗”的区别,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 。这里的功,指开创之功,这里的德,指守成之德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多称祖,而守成皇帝为什么多称宗 。
下面再来说说高祖和太祖 。
《史记》、《汉书》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上尊号曰高皇帝 。”——显然,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
但是,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叫“汉高祖”,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刘邦是第一个被上庙号的人(在此之前,只有八百年前的商朝有过庙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庙号制度非常不完善,所以也没人在乎太祖到底是什么鬼玩意,所以当时人就直接用谥号“高”来指代刘邦的宗庙了,称之为“高祖庙” 。——你看,两个称号简化成了一个,多方便 。
在宗庙制度里,“太祖”是有特殊含义的,所谓天子七庙,最流行的学说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 。这个“一祖”,指的是始祖,即所谓始受封者,即第一个接受分封的人,在商为契,在周为后稷 。所谓“二宗”,即指太祖和太宗,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即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在周即为周文王 。对汉朝而言,刘邦既是始受封者,又是始受命者,所以按照宗庙制度,他被称为太祖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 。
但是,“高祖”是个什么玩意?这东西在以前的宗庙系统中没有,正是由于汉朝初年宗庙制度不完善,只能瞎想乱叫,把刘邦的谥号和庙号叫混了,才搞出了个“高祖”这个东西 。——但既然已经搞出来了,那自然也就成了庙号的一种了 。
正因为如此,所以汉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码是宋辽之前),太祖和高祖是基本没有区别的,两个地位、功业差不多的皇帝,往往这个叫太祖,那个叫高祖,混着来 。
比如汉朝之后就是魏,曹操(始受封)是太祖,曹丕(始受命)是高祖 。晋朝,司马懿(始受封)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 。正好相反 。十六国时,后赵石勒(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石虎为太祖;前秦符洪(始受封)为太祖,符健为高祖,又正好相反 。南北朝时,刘裕(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刘义隆为太祖 。萧衍爸爸为太祖,他自己(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陈朝也是一样,陈霸先他爸爸是太祖,他自己是高祖 。隋朝杨忠(始受封)为太祖,杨坚(始受命)为高祖 。唐朝李虎(始受封)为太祖,李渊(始受命)为高祖 。到五代时,大家都是草头王,也没个始受封和始受命啥的,但朱温、李克用、郭威等为太祖,而石敬瑭、刘知远等为高祖 。
这种混乱的局面,正好说明了当时高祖和太祖没有什么区别,两者是等价的,有时高祖在上,有时太祖在上 。
而从宋辽开始,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都是始受封+始受命,全部为太祖,再没“高祖”这个称号出来捣乱了 。
最后再来说一下“为何清朝顺治是宗,而康熙却是祖”的问题 。
先指出一点,顺治也是祖,世祖 。
前面说了,有功曰祖,有德曰宗 。那些开国皇帝都有开创之功,因此都是祖 。但如果后世继承者中也有开创之功的,自然也是祖 。比如刘秀中兴汉室,有开创之功,是为汉世祖 。不过呢,从曹魏开始,一下子就搞了三个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一下子就把祖的这个严肃性给打破了,后世就有许多朝代学曹魏,搞许多的祖出来,因此有人认为祖号之滥,实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