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慈禧汗颜的唐德宗:接连处罚大将只为讨好外敌( 三 )


另一种是对俘虏的待遇法 。无专长的唐俘,面上刻黑字(黥面),分配到各地充奴役,上述龙支城唐人,当是属于这一类 。有专长的唐俘,右臂上刻黑字,等候赞普亲自发落 。其中有些人被任为小官吏,不论文武,统称为舍人 。唐宪宗时,淮南小将谭可则在边上被俘,因通晓文字,将要被任为知汉书舍人 。他臂上刻的蕃字,译意为“天子(赞普)家臣” 。赞普选取有才能的人作自己的家奴,分配无才能的人给贵族作家奴,符合俘虏为奴的惯例 。刘元鼎觐见赞普,赞普赐宴,肴馔和酒器,略与唐同,乐工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州》,《绿腰》等 。乐工和伎人都是唐人,厨师和制酒器的工匠,大概也是唐人 。八○一年,吐蕃攻破麟州(陕西神木县北),掳走居民及党项部落 。僧延素被掳,一个蕃将号称徐舍人,对延素说,我是英公(李勣)五代孙,武后时我祖先避难逃人吐蕃,世代做蕃将,想念故国的心永不能忘,只是宗族大了,无法回去 。你现在遇见我,我放你走 。蕃法严,无放还俘虏例,徐舍人放延素,因延素是僧人 。这种避难入蕃的人,社会地位可能高一些,其余有专长和无专长的俘虏,都是家奴身份 。吐蕃曾攻蜀,赞普命令诸将说,我要蜀州作东方大镇,凡有技艺的工匠都送到逻娑来,平常年岁只要他们纳一匹帛的赋税 。在新疆发现的吐蕃文书里说,“在当妥关,弃札、穹恭和桑恭三人分派奴隶,举凡他们的人名、家庭、职业及如何纳税等分别予以登记” 。以此为例,家奴不是纯粹奴隶而是农奴性质的贱民 。当然,充当纯粹奴隶的人也不会很少 。吐蕃多年来为掠获人口而战,一定有大量唐人被掠获,他们生活在吐蕃日久,逐渐融合在蕃人中,成为社会下层的一部分 。这对吐蕃既补充了人口,又流入了文化和技艺,似乎是有利的,但战争中吐蕃兵士死亡率很高(战死和疫死),用来换取俘虏,何曾有便宜,文化和技艺可以学习,也无须依靠故争 。归根说来,吐蕃对唐进行长期战争,是统治阶级为了“临阵所得,使为已有”,不惜牺牲民命来达到得财物拥家奴致大富的目的,如果说战争有利,也只是统治阶级有了利 。至于吐蕃民众同唐民众一样,不论胜败在哪一方,受到的都是祸害,并无什么利可得 。吐蕃民众受长期战争的祸害,劳昔不堪,吐蕃衰亡时期的到来,也就必不可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