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为何下嫁汉人和亲?( 七 )


清初除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之外,还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 。他们都是明朝的降将,至此各据一方,史称“三藩” 。其中吴藩势力最大 。
面对三藩势力的急剧膨胀,刚刚亲政的康熙皇帝已敏锐地觉察到潜伏的危机,他认为三藩将是大清长治久安的心腹大患,所以亲政之初,康熙帝就亲自书写了“三藩、河务、漕运’’的条幅悬挂于宫中柱子上,以时刻提醒自己,解决三藩是朝夕不忘的首要大事 。
吴三桂自坐镇云南之后,很少回京,但朝廷内部的大事小情,他却了解得一清二楚 。因为他的儿子吴应熊不断把机密信息透露给他 。朝廷曾经查获南明福王的遗臣查如龙给吴三桂的血书,书中劝吴三桂起兵反清 。吴应熊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火速通知了他的父亲,吴三桂吃惊不小,为了麻痹视听,他便大兴土木,搜罗美女,装出安于享乐的样子,暗中却加紧操练军队,准备伺机而动 。
康熙六年(1667),康熙帝同时召见三藩人觐,本性多疑的吴三桂担心此行是鸿门宴,他又不能带重兵进京,恐怕被朝廷挟制,所以称病未行,一步不离云南老窝 。康熙帝只接见了代父行礼的吴应熊,并赏银赐药,下诏慰谕“重病"的吴三桂,并加封额驸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命其前往云南探望吴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又派人到云南慰问吴三桂,并赐御用貂帽、束带等 。康熙帝此举慰问是虚,探察云南虚实才是其本意,他愈来愈强烈地感到三藩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正积极寻找合适的时机 。
时机终于来了 。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已把藩事交给他的儿子尚之信主持 。尚之信残忍狂暴,连老子也不放在眼里 。尚可喜一气之下于康熙十二年(1673)春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早有撤藩打算的康熙帝遂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士兵撤回原籍辽东 。吴三桂得到消息后深感不安,但他考虑再三,认为朝廷不会立即撤藩 。他便以退为进,联络已承袭靖南王爵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上书假意要求撤藩,以试探朝廷的意图 。
对于是否撤藩,康熙召集众臣商议,确实大部分人表示反对,但康熙帝力排众议,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时解决三藩问题,势必养痈遗患,危害天下 。最后他做出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外 。
七月,吴三桂接到撤藩令:“今滇中既定,该亲王郁处边陲,实属用违其长,特以移镇关东,并加世职 。命到之日,即宜懔遵 。”这样不仅削了吴三桂的拥兵之权、镇滇之权,还把他赶到荒凉寒苦的关东,无异于万里充军,把他置于清廷眼皮底下监视起来 。
吴三桂原认为清廷一定会对他劝慰挽留,哪想到清廷果真下了撤藩令,他气急败坏,于十一月发动叛乱,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帜,第二年,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继叛乱 。
三藩叛乱后,各地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原来反对撤藩的人乘机诋毁,认为不该撤藩 。康熙皇帝认为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他坚决下达了武装平叛的命令 。
这桩政治婚姻的悲剧终于发生了,这杯苦酒最终得让无辜的恪纯长公主咽下,对她来说,似乎过于残酷 。
吴三桂叛乱的消息,吴应熊马上就得知了 。事实上这在他预料之中,或者说他干脆就了解内幕 。因为他就是父亲安插在京城的高级间谍,一直在给父亲传递情报 。虽说他不能直接参与密谋,但也是知情的 。特别是他奉谕回云南探望父亲时,亲眼目睹了云南的实力,亲闻了父亲的野心,所以,他知道父亲的反叛是迟早的事 。但吴三桂真的叛乱之后,吴应熊立时成了叛臣之子,他不能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危担忧 。他知道,反叛朝廷,犯上作乱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按律当诛灭九族 。他和儿子吴世霖难逃惩处,现在唯一的希望,只能依靠恪纯长公主了,她毕竟是康熙帝的姑母,或许额驸的名分会救他们父子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