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历史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 二 )


新朝面对的局面并不比上述两例更为危急 。入侵的匈奴没有取得所有西域国家的支持,南部的莎车等国仍然站在匈奴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而且当地也有西域都护和戍己校尉镇守,如果可以有效集结西域反对匈奴的力量是不会让西域彻底断绝的,甚至还可能击退匈奴 。
然而这样的机会,驻守西域的新朝汉官却把握不住,戍己校尉刀护被畏战的属下谋害,都护但钦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便被焉耆国击杀 。新朝在西域的防御力量没有发挥任何该有的作用,后来王莽派来的继任者也同样战败而归 。
不难看出即便没有王莽和他糟糕的政策,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入侵,这些无能的西域汉官也无力阻止 。那么不管有没有王莽,西域丢失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西域断绝显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责任 。
西域的复杂情况
既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责任,那么西域为何会断绝呢?让我们先抛开西域汉官本身的素质不谈,看一看客观条件,就能发现西域的丢失绝非偶然 。
汉代西域的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地区,属于亚洲北面草原和中亚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节点,一直以来就是西、北各路敌人向中原入侵的必争之地,更是匈奴的眼中钉肉中刺 。
但这处抵挡入侵者兵锋的前线却距离汉朝十分遥远,汉首都长安离现新疆的边界光直线距离就有1500公里,这样的距离用“鞭长莫及”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因此,自汉武帝通西域以来,汉庭在西域的兵力就少的可怜 。
《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了西域诸位汉官所领兵力,其中护西域副校尉有兵力300人,戍己校尉有500人,西域长史有500人,加起来不过1300人 。新朝时期,投降匈奴的整个戍己校尉府各类人员加起来也就2000余人 。这样稀少的人力,既无法完全掌控西域,也无法保卫西域,维护汉在西域统治所需的兵力归根结底要落到当地小国头上 。
但不幸的是,西域不但路途遥远,局势还十分复杂 。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西域在汉武帝时分为36国,后分为50多个国家,这几十个国家由各种习俗不相同的民族组成,光大致的分类就有羌人、突厥人、蒙古人、雅利安人、印度人等,他们的风俗皆不相同,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有种田筑城的农耕民族,彼此之间常常爆发矛盾,甚至刀兵相见 。如康居就和乌孙就有着不小的矛盾,在汉宣帝时期康居甚至引匈奴攻打乌孙;于阗国与莎车国也于东汉时互相功伐争夺南道霸主之位 。这些本就矛盾重重的国家,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或者其他入侵者,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动摇、选边、站队的情况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西域大国乌孙为例,在汉武帝时期,面对李广利对大宛的征伐,支援汉军的乌孙骑兵举步不前,畏战观望;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因为和匈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下调转态度协助汉朝积极打击匈奴,还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抵达鄯善国,国王对其予以礼遇,但当匈奴使者赶来时,他们便立刻冷淡了下来 。公元107年,鄯善国甚至趁着汉和帝刚死,继任者年幼而群起反叛,围攻西域都护,西域诸国摇摆不定的立场显而易见 。
要在这样的地区维持统治,汉朝就需要以自身国力作为依托,保证远征的军事威胁足以震慑西域诸国;汉朝的军事力量还要能在关键时刻,远道而来保护或者镇压西域 。这无疑给汉朝带来巨大的压力,也难怪东汉朝廷公卿提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 。
汉朝的衰落与三绝三通
对西域的统治困难就摆在眼前,因此东汉的统治者并没有不顾一切的争夺西域,而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外交结盟与军事征讨联合的手段控制西域,这也造就了西域在汉代的三绝三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