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满清的军队是因为装备落后了吗( 二 )


三、明军的火器尚不是时代的主轴 。当时火器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无论是射程、精度还是安全程度都很差,骑射、刀剑长矛依然是战争的主体,西方直到古斯塔夫二世军改的时候,火器才彻底大放异彩,之前的西班牙大方阵长枪阵仍依仗冷兵器 。而明军就比较糟糕了,比如关宁军依然使用三眼铳这种原始的火门枪,后期才较大范围的配备装备鸟枪等先进的武器 。但是明军糟糕的仿制和偷工减料,制造的火器大都有粗制滥造之嫌 。
反观后金-清朝,则呈现不一样的三点:
一、八旗制度的确立,生猛的女真人从野兽变成了战争机器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出身渔猎民族的女真一直在跟大自然、异族乃至同族进行搏斗,可谓生猛 。但是空有一身蛮力,也不过野兽而已,比如明孝宗时期就曾经围剿建州女真,大获全胜 。直到八旗制度的确立,女真人被武装并且严格编制了起来,全民皆兵,最重要的还是八旗制度能够吸纳其他部族的力量,比如收编蒙古人为蒙古八旗,收编汉人为汉军八旗,女真从此摆脱了相互攻杀的原始阶段,同进同退 。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八旗军战斗力的保持比卫所军长久的多,比如征准噶尔、征大小金川、平定张格尔等,都是以八旗为主力 。即使到鸦片战争时期,依然有海龄率领八旗军在镇江抗英殊死作战、僧格林沁率军血战八里桥等,虽然战斗力已经不堪,但是血性犹在 。
二、后金吸收西洋火器,也开始了自己的火器制造,而且后来者居上 。1621年(天命5年)后金攻打沈阳还没有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辽阳就用了炮(缴获的明炮),1622(天命7年)后金就已经开始自制火炮了,但是这仅限于对虎蹲炮等传统火器,对红衣大炮这一性能优越的大炮还并不了解 。在1626年宁远之战中,红衣大炮发挥了极大威力,给清军带来深刻印象 。当时清朝对火炮装备有了具体规定:管四千人的汉官准备大炮十门,长炮八十门,管三千人的准备大炮八门,长炮五十四门;管二千人的准备大炮五门,长炮四十门 。后金政权所管辖下的工匠的赏罚奖惩制,都是有多方史料明确记载的,为了提高其效率和积极性 。为了保证质量,规定很简单造出质量好的,赏银,差的,不但不赏,还打板子 。如果是匠人质量出问题,就是杀 。这在战时保证了质量 。辽东巡抚黎玉田就曾痛陈:“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一个是偷工减料,一个拼命制造,一前一后反差自然巨大 。其中汉军旗王天相与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采用,尤其是正黄旗汉军王天相发明的工艺,成功的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并且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的火炮是钢炮,比当时的铜炮铁炮优越的多,在1631年(天聪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艺所制出的第1门红衣大炮问世,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至此,后金铸炮技术已经全面超越明朝 。到了1639年,清军仅红衣大炮已经自铸60门,在松锦之战时发挥了压倒性的火力 。
三、皇太极之后,清朝开始采用政治笼络+军事进攻的方式,成功起到拉一片打一片的优势 。努尔哈赤在关外的屠杀终究不可持久,皇太极上任后转而采取优抚和宽慰措施,对前来投奔的蒙古、汉人将领皆委以重任,而且倾心吸收汉族乃至西方先进经验 。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如果说努尔哈赤的八旗是个冷血的恐怖组织,纵使入关也难以持久,那么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后金才开始像一个真正的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