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州站稳脚跟以后 , 刘表和别的诸侯还真不一样 , 别人是希望开疆拓土 , 而他则只求保境安民 。他没有秣马厉兵 , 扩充实力 , 而是兴办学校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他的教育背景就知道了 , 他本是太学生 , 且他的师父就是当时的经学名家王畅 。所以他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 是个地地道道的的儒生 。儒家最为重视的就是教育、教化作用 , 主张协和万邦 , 不提倡无罪而征讨别国 。“远人不服 , 则修文德以来之” , 这是儒家一贯的主张 , 刘表也正是贯彻了这一点 。
刘表的荆州在当时来说有点像今天的瑞士 , 是个“中立国” , 不参与任何战争 。也正是这样 , 荆州相对于别的地方来说较为安定 , 吸引了一大批士民归附他 , 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 。一时之间 , 荆州也成了斯文荟萃、人文渊薮了 , 一些博学鸿儒闻风来附 , 形成了所谓的荆州之学 。没想到在这乱世之中 , 竟然还有一个地方能安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就从这一点来说 , 刘表功莫大焉 , 起码以一己之力大庇天下寒士 , 为斯文延续了血脉 。
唐长孺先生生《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中说:“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 , 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 。”这么说 , 是否有些夸大呢?我们看看史书就知道了 。
由于荆州的政治较为清平 , 所以引得一大批学者源源不断地从关西、兖州、豫州等地来投靠 , 光这些学者就有上千人之多 。而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 , 学者们受到资助 , 亦能得到保护 , 因此都能醉心于学术 。刘表还设立学官 , 博求儒士 , 又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 , 并称之为后定 。这时的斯文之盛正如《荆州文学记官志》所记载的那样 , “乃命五业从事宋衷新作文学 , 延朋徒焉······五载之间 , 道化大行 。耆德故老綦毋闓等 , 背书荷器 , 自远而至者 , 三百有余人 。”
刘表办得这都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 。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当然也有点不合时宜 , 正如曹操的谋士郭攸评价他是“坐谈客耳” 。的确实这样 , 文化建设当然得搞 , 这是远见 , 但光搞这些远远不够 , 还要加强自己的实力 , 能够在虎狼环伺的群雄时代立得住脚才是当务之急 。曹操就比他务实得多 , 人家不也搞了一个“建安文学”嘛 , 可是人家也没忘了打仗啊!所谓“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 孰先孰后、谁轻谁重 , 还真是应该掂量掂量的 。
【刘表:生不逢时,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另外 , 儒家讲求“修齐治平” , 他连自己的家都没管好 , 以至于出现兄弟阋于墙的惨剧 。凭一己之喜好 , 听信谗言 , 废长立幼 , 犯了国本之大忌 , 这也为他的倾覆埋下了祸根 。曹操为何会说“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 , 不就是因为他的儿子只会争权夺利 , 白白让他人渔利 , 断送了祖宗基业嘛!
或许刘表真的是生错了时代 , 他才是三国时代真正生不逢时的第一人 。或许贾诩说得对 , “世三公才也 , 不见事变 , 多疑无决 , 无能为也 。”张靖龙先生也说:“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 , 文化扩张战略只能被人当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 。”
- 刘表三顾茅庐为何却请不出诸葛亮来当老师
- 杨康:金庸小说中生不逢时的现代成功学先驱
- 曹操南征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起刘表的儿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治世的人是谁
- 在三国历史上高富帅的刘表为何会失掉荆州?
- 靠着士族占据荆州的刘表:为何只是守成之主
- 道光皇帝生不逢时为何被称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 刘表麾下最强的三员虎将他们分别是谁?
- 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刘表为什么不对刘备委以重用
- 吴巨简介东汉末年刘表麾下部将吴巨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