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是怎样将大汉江山一步步推向灭亡之路的?( 三 )


刘爽得遇王政君纯属偶然 。但是,没有偶然就没有历史,这一幕使得王氏外戚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为日后的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 。
三、威权旁落
本来汉宣帝临终前,已给元帝安排好了辅政大臣,第一位是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另两位是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并提升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3人并领尚书事 。任用外戚是西汉政治长期形成的传统,宣帝也不例外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有亲密关系,因此宣帝命他握有中朝决策大权,地位最为重要 。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师傅,是当代名儒,深谙政事 。萧望之又引进宗室明经达学之士刘更生(楚王刘交的后代,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共参朝政,史称“四人同心,谋议劝道,正义古制多所欲匡正” 。“匡正”什么呢?就是匡正君主 。在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实行人治 。孟子说过:“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他们相信,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臣民垂范道德人格,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但是,君主握有生杀予夺绝对权力,而且再没有可以对其约束的机制,那么,“天子圣明”靠什么来保证呢?儒家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奢谈“正君心是大根本”,把政治问题变成一个君主的道德修养问题 。所以萧望之等人就寄希望于对皇帝的教育,引导元帝努力实现儒家的“王道政治”的理想,以期改造一个国家或社会,扭转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 。诚然,教育的功能不可低估,但绝不是万能的,萧望之等人太过于天真了!元帝即位不到一年,3人一体的辅政班子,就出现了裂痕 。
史高以外戚之亲“领尚书事”,萧望之和周堪是他的副手 。但开始时,汉元帝对自己的两位名儒师傅特别信任,萧望之等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于是史高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与萧望之的嫌隙日深,这便为宦官石显弄权提供了条件 。
在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中,汉元帝始终依赖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家室,形不成盘根错节的庞大集团 。这就是元帝时期宦官石显之流得势的根本原因 。加之,宦官石显善于顺风承旨,阿谀奉承,元帝可以称心如意,为所欲为 。其实石显之流早有“外党”,和外戚史丹、许嘉勾结在一起,还拉拢了一批见风使舵的儒臣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人,结成朋党 。还与长安豪侠万章交往甚密 。体弱多病的元帝原想自己不理政事,而要通过宦官石显来控制大权,结果大权旁落,授柄于人,迫使萧望之自杀,周堪、刘更生被贬为庶民 。
元帝之所以大权旁落,不仅在于近幸的狡猾技巧,更在于他自身政治水平的低能 。司马光评述道:“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宦官石显的专权,实际上正是汉元帝纵容的结果 。
虽然元帝“柔仁好儒”,终因用人不当,威权旁落,最终使得西汉王朝走向了下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