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究竟如何卖国:生前背黑锅死后被拖尸( 二 )


至于条约内容,咱就不展开说了 。大清当时虽然没有手机,但很流行短信,“李二先生是汉奸”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前面还有一句“杨三已死无昆丑”,故意把北京的一戏子与堂堂的李中堂相提并论,好像中堂大人就是现代影帝似的 。清朝统治者在变着法子恶心人方面情趣很高,能力也不低,却鲜有人思考,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是一个外交家的素质还是整个国家的实力?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在运动会上取得名次,哪怕他的国家很弱小;而一个外交家,如果他的国家特别软弱,体制不行,经济不行,政治不行,文化不行,外交上光想坑蒙拐骗,不按游戏规则来,打仗就一泄千里,最高领导跑得比兔子还快,那么他个人再聪明又能怎么着?
所以梁启超才会以同情的语气说:“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 。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或者以和议之速成为李鸿章功,固非也,虽无鸿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一身,以为是秦桧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 。”
李鸿章在替老太后卖国的时候,很不顺畅,差点成为卖国烈士 。在日本谈判时,遭遇日本“粪青”刺杀 。刺而不死,就带病卖国了 。按梁启超记载:“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 。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 。’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 。’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 。”
看看老头卖国卖到什么地步了,卖得壮怀激烈,卖得舍死忘生,卖得像个民族英雄,直卖得日本都不好意思了,不但主动停止了战事(否则北京都危险了),而且主动把条约内容减轻了一些!美国学者对此评价曰:“中日战争从头到尾是一场十足的灾难 。中国最有效的讨价还价筹码不是它所剩下的陆海军力量,而是一个日本狂热分子对李鸿章的伤害而使日本人感到的内疚 。”
政府里面,也许只有鬼子六恭亲王那样的人物才能理解鸿章 。鸿章赴日前,恭王率领全体军机上奏曰:“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鸿章之过!”这话说得鸿章老泪横流!
马关谈判时,李鸿章的谈判对手伊藤博文也曾出于私谊推心置腹地质问老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鸿章回答如下:“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 。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来 。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
是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裱糊匠而已 。更要命的是,大清的体制与人事,导致当时的西方媒体认为,所谓的中日战争,仅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鸿章在马关卖完国,离开时发誓“终身不履日”,没想到一年后他结束美国之游搭乘美轮回国须途经日本横滨换船,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坚决不和日本国土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老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岸 。侍从们无奈,只能在美国轮船和开到日本接他的帝国招商局轮船之间搭了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扶着他换了船 。但这一切并没有给鸿章换来一丝同情与理解,相反,他这卖国贼的帽子却打着滚儿地往上翻 。
鸿章在致友人的书信里如此诉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 。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 。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一发而不可复收 。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机,事机万急,更非寻常交际可比 。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所分析矣 。”民意不理解也就罢了,谁让咱人多民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