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卫国贵族为什么最终选择为秦国效力?( 二 )


秦孝公决定大战一场,要变法,得还得讨论,这是当时政治的开明一面 。这次争议发生在商鞅与杜志等人身上,商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要是犹豫,别做了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有高见的人,往往被人误解 。这也是做事情的人遇到的困境 。“愚者暗於于成事 。”只有智者看得到萌芽 。一般众生,不能跟他们讨论,但做成了,乐得其成可以 。这是蔑视民众,这是法家的特点 。当然事事商量不一定好 。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建大功的不用跟民众讨论 。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不用移风易俗,就可以教化民众 。但是秦国不适宜谈这个了 。秦穆公以来,走的是下坡路,哪有这样的方法?“因民而教,不劳而成,缘法而治,吏习而民安之 。”这话的道理与实际结合不起来 。商鞅说,这是世俗之言 。“常人安於于故俗”,老调调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洁而霸” 。这是中国的辩证法 。各自按不同的方法来称王 。不能刻舟求剑 。要实事求是,是合乎辩证法 。杜志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变法值不值?还没变法,难打动人 。最后,秦孝公听了商鞅的话,决定变法 。任命商鞅左庶长,变法就开始了 。商鞅移木取信,在秦国城外,树木头,说
要是谁能移去哪儿,给多少钱 。百姓觉得纳闷,这点事,那么多钱,蒙谁呀 。有胆大的,搬了,给了钱 。这个有些学者质疑过,吴起做过 。这有早期法家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政令取信于民 。这是与儒家相似处 。子贡间孔子,孔子说民众得信任你 。法家也强调政令的严肃,人人平等也是商君思想中重要内容 。《商君书》中说到法令被公正执行的办法 。其中有一条是广泛设立国家官员,向民众解释秦的法律,要人人懂法,官员就不能上下其手 。这是比较明亮的 。
【商鞅是卫国贵族为什么最终选择为秦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