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五朝身居高位的马文升:为何不被党争影响?( 二 )


何谓德?有不同看法和解读,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 。笔者以为从政者能够为民做主、替民办事,就是最大的德 。下面就说说马文升是如何为官一任造福百姓而深得欢迎的 。
马文升刚出仕不久,就先后到山西和湖广任职 。所到之处,翦暴除奸,震动甚大,素有“神君”之称 。英宗天顺七年(1463),马文升任福建按察使,当他离开福建时,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不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赞扬和怀念 。
马文升在陕西任职数年,苦心经营,不仅灾年建议朝廷赈济百姓,减少群众痛苦,还平日亲力亲为,秉公执政,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安定 。成化十一年(1475)春,马文升为提督甘、凉、宁夏三镇军务 。十四年(1478)又进为左侍郎 。十九年(1483)再进为左副都御史 。这期间辽东多事,马文升先后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抚辽东,整饬辽东军务,安抚了辽东一带的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 。他修城堡,练兵士,利兵甲 。特别注意抚恤军民,整肃军纪,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 。
到了弘治初年,针对赋税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况,马文升当面劝谏孝宗,并要求孝宗下旨,严令各部节省开支,不得向老百姓随意索税,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孝宗予以采纳,受到百姓的拥护 。
其四,马文升有功 。
提及马文升的功劳,可以枚举很多 。上述我们在探讨其作为时,已经点到不少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他在军事作为 。
成化元年(1465),马文升为南京大理寺卿后,南征北战,先后平定平凉、固原满四叛乱和蒙古族叛乱,平定了西北一带与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声名大震 。
弘治十四年(1501),马文升任吏部尚书,他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多有建策 。
成化时,土鲁番部强大,据有哈密 。明廷曾设法干预,没有结果 。后来马文升于弘治八年(1495),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 。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明军进入哈密 。自明初以来,这是官军第一次深入其地 。这也是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来,处置的最重大边事 。
其五,马文升有智 。
据史料称,马文升“长于应变” 。在笔者理解,此评价的涵义当有两层,一是说他处事能力强,可以随机应变,可以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二是指他为人机敏,办事灵活 。在许多时候,第二层涵义的意义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试想,若马文升没这般能力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五朝元老”的 。
一般说,帝王喜欢的人器重的人不外乎两类,或能干,可以辅政做大事者;或能说,深得君心上意者 。古代如此,现代也大多如此 。会做事者可出政绩,没有领导不需要 。会做人者可得亲信,没有上级不喜欢 。就这个层面讲,若是为人与处世俱佳者,自然是“数朝元老”的理想人选了 。
粗浅分析就到此,但愿没有生拉硬扯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