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渡战役简介太平军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二 )


蓑衣渡受挫绝不是“太平军失败之起点”,对战争全局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但也应该承认,它是太平军在广西期间遭受挫折最大的一次战役 。其损失可以用三句话进行概括:船只尽毁,辎重尽失,伤亡惨重 。关于太平军伤亡的具体数目、清方记载:一说“悍贼毙者数千” 。一说“毙贼千余” 。一说“(贼)被杀者七、八百人” 。上述数字都令人难以置信,夸大邀功也罢,主观臆测也罢,太平军在蓑衣渡之战中蒙受一定伤亡却是毫无疑义的 。当时人记述和评论说:“其时所毙贼尸,蔽江而下,衡湘之人皆见之” 。“蓑衣渡之战,贼尸蔽江,自焚其船,遗其辎重妇女,仓皇东奔、为贼从来未有之败”。
综上所述,太平军在蓑衣渡受挫的原因,可概括为二点 。
第一,战略目标与战役指挥脱节 。太平军自永安突围的战略任务是:打出广西去,挥师北上,建基立业、开创“小天堂” 。然而,太平天国人领导却没有处理好战略全局与战役局部的关系 。太平军本应神速行动,力戒拖延,乘虚奔袭湖南长沙 。这是发展革命形势的战略大转移,而不应该费时耗力围攻全州达十一天之久 。事实充分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主观上犯了轻敌的错误,自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全州城 。然而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为此而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不仅遭受很大伤亡,连南王冯云山也在全州受伤而牺牲 。太平天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忠勇坚毅、能顾全大局和协调内部的杰出领导人,确实是无法弥补的极大损失 。正是由子攻城伤亡很大和冯云山不幸牺牲,使太平军被仇恨蒙住了眼睛,失去了理智,非竭尽全力打下无关轻重的全州城不可 。这是农民狭隘的复仇思想的反映 。
清方记载直言不讳地供认:“是时,湘水盛涨,顺流直下,三日可达长沙 。长沙方拆修城垣,工不及半,城中空虚无备 。贼若猝来,竟可长驱直入,事不可问矣” 。又说:“是时,湘水涨,省防尚无备,方拆治城垣 。微忠源堵击,贼船三、四日即抵省 。言者谓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云” 。这些说法虽属推测之词,但也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久攻全州的失策 。
第二,麻痹轻敌造成蓑衣渡之败 。太平军围攻全州时 。救援的清军皆胆怯惧战,在距州城十里外扎营,畏死不前,坐视不救 。于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产生严重的轻敌思想,自以为清军不堪一击 。太平军撤离全州北进,放弃自已所惯用的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等战术,居然鸣锣放炮,大摇大摆地坐轿出城,蔽江而下 。如果太平军在进军蓑衣渡途中 。能先派出先锋精兵,扫清前进路上之清军,或使敌坚壁自守,或驱逐阻击之敌,清除江面上的障碍 。其船队是可以顺利通过的 。由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自己估计得过高,对上帝保佑信赖得太过,麻痹大意,不明敌情,疏于防范,造成了蓑衣渡受挫 。郦纯先生指出:“其致败之由,则在行军不侦敌情 。否则,以江忠源千余之勇,太平军自不难派队先行驱逐,疏通江路,不仅不至挫败,且可照原计划直攻长沙 。
其时,军事已归东王主持,不能不说是杨秀清行军的一次严重疏忽 。幸而东(右)岸没有敌兵,否则局势将更艰危” 。这话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