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确十分打动人心 。便桥退兵是太宗即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他的首次亮相 。实际上,唐太宗早已经预料到了突厥的进攻,并提前做好了从背后夹击突厥军的准备;同时另一方面,颉利心里也很清楚,对唐施压必须有重点,在长安附近长期对峙下去势必伴随危险 。关于唐太宗究竟是否在渭水便桥有过这样一个光彩的亮相一事,尽管我们稍稍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这位新皇帝总算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 。唐太宗借此机会凝聚人心,强化了内部团结,同时也找到了转而对突厥进行反攻的突破口 。
所谓反攻的突破口,是因为唐太宗注意到,弥漫于突厥大军中的军纪松弛涣散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两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嫡长子,乃突厥之嫡系,而现在只是其叔叔颉利可汗之下的一个小可汗;另一方面,唐太宗在秦王时代即已与突利可汗结拜了兄弟 。于是,唐太宗便努力接近拉拢突利,想方设法孤立颉利 。这一时期恰逢草原连年大雪,家畜多冻饿而死,陷入饥荒状态 。唐太宗抓住这一机会,任命李靖、李勣(李世勣)为主将,向颉利发动进攻 。到贞观四年(630)二月,颉利被唐军俘获,至此君临北亚的突厥帝国,即突厥第一汗国遂宣告灭亡 。被押解到长安的颉利可汗在郁闷中死去 。
突厥帝国的灭亡,给予其治下的各个民族的酋长们以强烈的冲击 。对于即位仅仅三年半就击败了北方强国的唐太宗之伟业,他们感到震惊和敬佩,预感到唐将成为包括游牧世界在内的新的中心 。于是他们在协商之后,共同推举唐太宗为凌驾于各族之上的“天可汗” 。由此,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位集中国皇帝(天子)和游牧世界的天可汗于一身的君主 。
同样是次子夺权,一个“昏君”,一个“明主”,为何?
如上所述,唐太宗首先一举解决了摆在眼前的最大的难题,给太宗时代开启了一个好的开端 。同时,贞观二年(628),隋末群雄中的最后一支残存势力梁师都也被消灭,全国统一宣告完成 。于是自此以后,唐太宗致力于安抚民生,让经过战乱以后疲惫不堪的民众休养生息,同时全力以赴整顿统治体制 。开始了在后世广为人知的“贞观之治” 。
“贞观之治”之所以脍炙人口,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在一个世纪以后出现的吴兢《贞观政要》一书的影响 。该书乃唐太宗与臣下的问答集,通过具体的问答,对于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从事政治最为重要的东西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解说 。倘若要追究一下这本书的主旨的话,似乎可以这样归纳:作为君主来说,应该怎样对待臣下们的意见(谏言),如何把握好分寸,推行宽容的政治;另一方面,作为臣子则要公正清廉、不畏权势、勇于纳谏、克己奉公 。后世的人们通过《贞观政要》一书,将贞观之治看作君主政治的理想形态 。
实际上,有关这一时期唐太宗认真虚心地听取魏徵等谏官的意见,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大力支持下执政的记载,在当时的史料中随处可见 。由此我们可以说,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视谏言政治,是因为之前有一个不听臣下的劝谏、一意孤行而导致亡国的君主——隋炀帝 。正是为了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唐太宗才身体力行,努力把自己的形象打造成为一个善政的实践者 。然而,我们如果仅仅这样来看待唐太宗的话,那就流于简单化了 。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是次子,而且两人都有并不光彩的过去:即都是通过杀死兄长才得以掌权 。另一方面,从作为皇帝的资质来看,冷静地比较两者,就会发现无论在把握未来的构想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问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隋炀帝都要高出一筹;作为一位统治者来说,唐太宗并没有任何方面超过隋炀帝 。唐太宗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另辟蹊径的话,自己只能步隋炀帝之后尘 。所以唐太宗遂把隋炀帝塑造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和反面典型,并通过重视臣子的谏言这一策略,竭力在各方面与炀帝进行对比,千方百计地打造自己的明君形象,借以洗刷因玄武门之变而带来的阴影 。
- 唐太宗是个怎样的人?爱玩弄权术随意贬斥忠臣
- 杨素是怎么死的?与隋炀帝杨广有着怎样的关系?
- 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最没有主张的权臣谋反
- 李世民为何不爱武则天?解密唐太宗喜欢的三类女人
- 哪位臣子竟敢干涉唐太宗私生活?揭秘唐太宗秘史
- 历史上唐太宗以刘邦为何杀功臣惊醒尉迟敬德
- 隋炀帝的面子工程:聪明人毁在想当千古一帝
- 揭秘唐太宗35个命运多舛的儿女们:大都死得很惨!
- 昏君隋炀帝对比明君唐太宗: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得力助手们的后人命运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