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湮没的折家将和种家将:宋朝真正的名将世家( 二 )


第一代种家将起自种世衡 。种世衡是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子,种放终身未娶,种世衡因种放的缘故,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为官 。但种世衡和种家将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业 。种世衡足智多谋,镇边期间常出奇计,屡破西夏兵 。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诸少数民族部落,对西夏作战时常得其相助 。西夏军队以骑兵为主,为了培养善射之士(对付骑兵),种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设立箭靶,军卒百姓如有过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 。有奏请事务的,也要看射箭成绩而定夺 。这个招数取得了奇效,当地军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与西夏的作战行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有说法,种世衡以白银为箭靶,射中者得银,一时间军民纷纷习箭) 。《宋史.种世衡传》和沈括《梦溪笔谈》中,都详细记载了种世衡巧施离间之计,令西夏国主李元昊与名将野利遇乞、野利旺荣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 。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詠、种谔、种说、种记、种谊,这是第二代种家将 。种诂、种诊、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世称“三种”,均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 。这一代种家将中,以种谔、种谊最为知名 。《水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就是种谔 。曾以计迫降西夏名将嵬名山,得民一万五千户,降兵万人 。又以鄜延经略安抚副使,节制诸将于米脂城外无定川大败西夏军八万,斩首八千级,生擒西夏大将七人,俘获士兵、物资无数,打出了“种家军”的威名 。种谊是种世衡的小儿子,好读书,治军严 。用兵谨慎,临阵对敌无把握不战 。一次西夏军队进犯延安,种谊统兵出战,敌闻风而逃 。当地人说:“得种谊,胜精兵二十万” 。
第三代种家将主要包括种谔之子种朴,种记之子种师道、种师中、种师闵等人 。名气最大的,是人称“小种经略相公”的种师道 。种师道少时跟随大儒张载求学,做过推官、通判等文官 。因“议役法忤蔡京旨,换庄宅使、知德顺军”(《宋史》),得罪了奸臣蔡京,这才进入军界 。其文武全才,见识广博,用兵老成持重,对镇边、攻辽、抗金等军事行动见解独到,是当时主战派的核心人物 。当时,宦官童贯手握重兵,炙手可热,见之者皆行大礼,独种师道以常礼待之 。宋徽宗多次将其招入朝廷,询问边关事宜,并赐予袭衣、金带 。种师道因得罪当朝权臣,屡遭贬谪 。金人南下,宋钦宗急招入京,“拜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悉隶焉”(《宋史》),成为宋军的最高指挥官 。然徽宗、钦宗总是犹豫观望,决策反复无常,种师道有职无权,当权者又横生掣肘,用兵方略难以实现,终致靖康之难 。故京师失守后,宋钦宗捶胸言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致如此!”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入侵,种师闵、种师中先后壮烈殉国(此前,种朴已在与羌人的作战中阵亡) 。不久,种师道亦忧愤而死,时年七十六岁 。第四代种家将如种浩、种溪等人虽任武职,但其武功成就远不及先人,种家将从此湮没无闻 。
随着靖康之难,宋廷南迁,折家、种家离开了世代镇守的西北边陲 。江南的水土人情,似乎很快就把将门世家的军事才干销蚀殆尽了 。曾经叱咤风云的折家和种家,再也没出过像样的军人 。
(中国有句俗语: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两宋多战乱,父子兄弟前赴后继,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门世家不在少数 。除了折家将、种家将之外,山西姚家四代名将(姚宝、姚兕、姚麟、姚雄、姚古、姚平仲)与种家将齐名,《宋史》有传;杨家将的传说与历史相差甚远,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父子孙三代)是杨家将的代表人物;至于南宋的岳家将和韩家将,由于赵构、秦桧之流的猜忌和迫害,仅仅延续了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