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一文,名闻天下 。
汉武帝派人把他迎进宫来,董仲舒欣喜若狂,他在宽敞华丽的大殿见到了这位英武气盛的皇上,历史上一场影响千年的君臣对话开始了……
中国的读书人从古至今,梦寐以求的就是通过面见皇上,以显示自己的毕生所学,施展勃勃抱负 。运气好,能入相晋爵,为国君分忧,为国效力,扬名立万 。因此,这类君臣之间的对话,是史书上津津乐道的话题,读书人趋之若鹜的就是需要这个境界这个际遇 。像商鞅,他通过与秦孝公的四次对话,最终获取显赫的官位,实施他的变法 。而后世的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对话,康有为与光绪皇帝的对话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
有关董仲舒面见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的内容,历史上的说法不一,但,董子阐释天命与灾异的善恶因果,以及改变黄老无为之治而倡行儒教德治,践行德主刑辅乃至独尊儒术统一万民思想的治国对策,引起汉武帝的深思 。按董仲舒的说法,只有独尊儒术,才能统一思想 。董仲舒用阴阳学说作比附,以“天人感应”为先导,提出了系统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汉武帝的聪明就在于他对董仲舒思想的整体接受,在具体问题上仍然我行我素,即在局部问题上另搞一套 。换句话说,有人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层面上执行法家的手段,这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
据此,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虽然董仲舒的主张获得了汉武帝的采纳,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为儒生入仕开了方便之门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学说也在中国社会引起很大的思想震荡,但董仲舒面见皇上后的命运与运气,似乎没有商鞅、王安石那样好,甚至不如康有为 。汉武帝只用他的思想,用他的主张,并不重用他本人 。他没有得到重用,他失望至极,正逢汉高祖陵庙失火,董仲舒拟文称这是皇上不修德引起天降灾异,此事被主父偃告发,董仲舒被拿下,他身陷囹圄,险遭死刑 。此刻,董仲舒才知因言获罪的厉害 。原来,他所说的德主刑辅、重德轻刑,汉武只是表面上赞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却是选择性适用 。
董仲舒入狱了,他的“天人感应”之说,让汉武帝心存顾忌 。汉武对天命的迷信,使之深感上天惩罚的阴影无时不在围缠着他,因而汉武在四处树敌(包括自己的亲人)的同时,除求仙祭神外,也在执行层面就一些疑难案件的处置诉诸于《春秋》经典,这便形成了《春秋决狱》 。
何谓《春秋决狱》?
该书的作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研读儒家经典,学富五车,他被“去位归居”后,在家著书立说 。而朝廷每遇重大案件,如有疑难和分歧之处,汉武帝多派酷吏张汤到董仲舒家中求教 。董仲舒则以《春秋》为据,引经据典,解析案例,辨明是非 。朝廷派员请教的次数多了,董仲舒据此把这些评判的案例和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加以整理,用《春秋》的儒家伦理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以儒家经典判案的原则 。董仲舒写成的这书籍,便取名为《春秋决狱》 。
汉武帝尊崇儒术,他在法制问题上倡行“以礼入刑”、“德主刑辅”,是否在司法过程中表里如一呢?
本来,《吕刑》“明德慎罚”是“以礼入刑”之发端,而孔子倡导“克已复礼为仁”则为儒家法制之基本思想,因而“礼”、“仁”在诸法合体中,逐渐成为儒家的德政理论基石,进而形成“德主刑辅”的古代法制原则 。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执行“德主刑辅”较好的并非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这方面,西汉不如唐宋,如唐太宗就曾让死刑犯回家省亲,这些死刑犯深受感动,居然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不少地返回牢笼,甘愿引颈伏法 。唐太宗恻隐之心大发,将这些死囚赦免;又如宋仁宗时,四川一士子献诗给太守,诗曰:“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 。四川太守将这士子绑送京城,可宋仁宗却说:“这老秀才写诗泄愤,怎能以言治罪?不如给他官做” 。可见,唐太宗、宋仁宗均有德法善治的所为 。事实上,唐贞观年间和北宋朝前期,皇朝皆能遵循宽仁慎刑、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 。
- 美国空军之父阿诺德:唯一一个空军五星上将
- 高中十大教辅书排行榜2018高中教辅书哪种好
- 世界上最奇葩的几种洗澡方式,战斗民族最强,德国最爽
- 揭秘:唐朝历史上的好德胜和好色的两将和一相
- 女子无才便是德愿意是什么?古人的话被歪曲太久了!
- 1914年乾隆牌位太监偷出来卖给德国人,如今花四百万买回来
- 历史上唐太宗以刘邦为何杀功臣惊醒尉迟敬德
- 文德皇后一共有多少孩子?文德皇后的儿子是谁?
- 最传奇海盗德雷克:奉旨抢劫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 画家德拉克洛瓦为什么被称作浪漫主义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