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二 )


后来的史事也证明的这一点 。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 。他干净利索地干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群,但是并没能挽救大明王朝 。九泉之下的东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敌魏忠贤伏法后可能依然无法瞑目,因为亡国奴之痛接踵而至 。此时的他们不知是否明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不在最高领导人的合法性,而在高质量 。愚忠一个低能皇帝,打倒他们的奴才,都不如把国家最高权力交给能胜任的真正政治家为好 。
朱由校为什么会被戏称为木匠?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统帝退位止,在两千一百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三百三十一位皇帝 。明代的皇帝们一共十七位,都很有个性 。有要饭当和尚出身的开国者太祖;有为了争夺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辈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开酒楼卖猪肉自封大将军的武宗,还有,就是擅长木匠手艺的熹宗朱由校 。
万历、泰昌两朝,皇位的更迭,宫廷的谲变,对于朱由校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特别是他的父亲泰昌帝即位一月即崩,举国上下,乱作一团 。这年,他才十六岁 。他的生母孝和王太后和光宗的正宫孝元皇后郭氏分别已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死去 。光宗朱常洛死后,朱由校已成孤儿,这在明代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
这时的朱由校,还没有被祖父万历帝立为皇太孙,也没有被父亲泰昌帝立为皇太子,更没有出阁读过书 。万历帝在世时,始终不肯立这位长孙为太孙,也不肯让长孙出阁读书 。直到临死前才留下遗嘱:皇长孙宜即时册立、进学 。几天以后,泰昌帝即位,册立朱由校的仪式自然应该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 。但是泰昌帝并不热心册封太子,后来在大臣的一再请求下,才下旨:“钦定册立东宫,择九月初九日 。”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泰昌帝竟然驾崩 。朱由校皇太孙未做成,皇太子还没来得及做,书本一天也没正式读,竟然要继承皇帝大位 。这样的皇位继承者,有明一代,也仅此一人 。
由于没有文化,熹宗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 。他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颁发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 。熹宗身边的太监将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释为“追赶逃走,追求赃物”,熹宗听了大发雷霆 。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
还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 。扶余进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丝裙,琉球进的是温玉椅子、海马、多罗木醒酒松,暹罗献的是五色水晶围屏、三眼鎏金乌枪等 。邦国的进贡,而且进的是贵重礼物,熹宗原本应隆重接待 。在金殿上,尽管使臣递上的是用汉文写的奏章,但熹宗在装模作样看了半晌后,把进贡的奏章当成是交涉什么问题的奏疏,怒气冲冲地将奏章掷于地,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拂袖退朝 。三国使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中琉球使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识字,使臣们几乎笑掉了大牙 。第二天,熹宗弄清状况再次召见使臣,而使臣们已没有往日的恭敬了 。从这年起,外邦各国大都停止了进贡 。
诚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熹宗愚而误国,明太祖首先应该负责 。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权与相权对立,互为制衡,洪武十三年罢相,并严厉告诫后世“永罢不设”,从此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 。即使不以现代政治文明为标准,只以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衡量,这也是违反孔孟学说的“不道”之行 。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议”,而明太祖大权独揽,专制程度超越前代 。在如此绝对的权力之下,发生偏差,很难纠正 。没有制衡的宝座,像一个长满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会插进他的身体,射出巨毒 。很少有专制帝王能够逃脱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