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而复叛的施琅:为何背叛郑成功投降清朝( 二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逝,由郑经的次子郑克塽继位 。此后,台湾郑氏集团日益腐败,军心涣散,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这个割据政权已经丧尽民心,成为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人民灾难的祸根 。郑氏集团中掌握实权的侍卫大臣冯锡范从私利出发,拒绝清政府的招抚政策,勾结日本对抗清政府,企图成立所谓"台湾国",实际上把台湾郑氏集团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
台湾郑氏集团的错误决策,促使清政府坚定了出兵台湾的决心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封太子少保衔,命令他"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启程离京前,康熙专门设宴为他饯行,叮嘱道:"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 。海氛一日不靖,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之至意 。"施琅肩负清朝的重托 。
经过精心筹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朝水师2万多人,各种战船236艘,驶出铜山港,向澎湖进发 。六月二十二日,施琅下令,清朝水师排成"五点梅花阵",对澎湖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清军击沉和俘获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打死郑军将领300多名,打死郑军12000多名 。澎湖郑军官兵5000多人投降 。63岁高龄的施琅挥师渡海作战,指挥有方,奖惩严明,以较小的代价,全歼郑军主力,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智谋 。
更难能可贵的是,施琅对于台湾,采取了与厦、澎截然不同的方针 。为了实现平定台湾郑氏集团的计划,他决定采取攻心策略 。他主动探望俘虏的郑军,优待降军和俘虏,积极瓦解郑军 。他向郑军将士宣布:我率兵出征,乃为朝廷收复所失之地,非为图报私仇也 。杀我父弟的仇人郑成功早已死去,我施琅断不会报复 。我不仅不会杀台湾人,如果郑氏肯投降,我也不杀,而且要保奏他们继续为官……各自决定去留,绝不为难;愿意留在清军中效力的,表示欢迎,并与清军士兵同等的饷粮;不愿投军的,即发给银米,派船送走 。施琅的政策,得到郑军将士的欢迎 。郑军将士到处宣传,"施琅不会妄杀一人,只要投降,即可受到优待 。"这种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台湾民众莫不解体,惟恐王师之不早来".
施琅的攻心策略果然奏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初八,郑克塽派遣郑平英等人赴澎湖施琅军中献表请降 。郑氏集团决定放弃抵抗,归降清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终于踏上宝岛台湾鹿耳门,受到台湾军民的热烈欢迎,实现了毕生的愿望 。施琅的招抚获得成功,兵不血刃,完成大陆台湾的一统 。康熙欣喜地赋诗日: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 。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施琅在台湾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开展贸易,举办教育,减轻赋税,"十年生聚,十年教诲,市井乡都诗书振响,少习长成,甲科辈出;而武职戎功 。又指不胜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