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书是怎么写朱元璋身世的?朱元璋身世之谜( 二 )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 。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 。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 。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 。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 。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 。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 。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 。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 。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
朱五四夫妻,对这个叫重八的小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望子成龙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他将来能够治点产业,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小康生活,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朱元璋的母亲曾经对丈夫说:“人家说我们家要出贵人 。现在看来,我们家其他儿子混得都不怎么样,没什么产业,难道所谓的贵人,会是重八?”
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并不想掩饰他卑微的身世,他在《御制皇陵碑》中关于自己身世的坦白叙述正显现了他的胸襟,而这也是他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尽管朱元璋的子孙中出了很多不肖之人,明朝国祚还是延续了二百七十七年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从朱元璋当年的叙述中找到蛛丝马迹 。
中国人崇拜祖先,重视家世,喜欢把祖先的荣耀当作自己的荣耀,喜欢从祖先辉煌的历史中寻找成功的原因 。因此,中国人有修家谱的传统,而且喜欢在家谱中把自己的家族历史说得很久远、很辉煌 。历史上,许多血统并不高贵的皇帝在获得天下以后,也常常要拉一个显赫的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宗——隋文帝获取皇位后,拉来汉代太尉杨震做祖宗;唐高祖定鼎后,把自己的李姓扯到了春秋时的老子身上 。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要追忆自己的祖上,同时不少人也对这个名不见经传、无根无据的人的家世产生了兴趣 。他们从情感上主观地认为,朱元璋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先祖 。于是,有人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一定要为朱元璋找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以示其出身高贵 。他们找来找去,七拐八拐地找到了南宋大儒朱熹 。
朱熹是徽州(今江西婺源)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 。他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样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 。但是,朱元璋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不愿意借别人来荣耀自己,也用不着找一个古代名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他要把自己赤贫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告诉世人和子孙,这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自信心和博大的胸襟 。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命令儒臣们著文详细记录他的身世和经历,但儒臣们总不愿直接写朱元璋当年艰难窘迫的处境,不免笔下留有余地,或稍稍加以润饰 。不过,朱元璋对这些稍事粉饰的文字并不满意,于是就干脆自己动笔来书写自家的历史——其实,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把当年那些真实的感受准确地写出来,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艰苦经历一再在他的文章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写的《御制皇陵碑》,这块石碑现在就立在安徽凤阳的朱氏祖坟前,碑文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