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选软弱李治继位?李治继位之谜( 二 )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是承乾的胞弟,贞观十年,徙封魏王 。李泰幼时聪敏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爱好经籍、舆地之学,深得太宗欢心,由此得宠 。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 。而唐太宗对丽台也是有意心许,并对之偏袒 。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李泰手下文人心领神会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马苏帽出面,“劝泰延宾客著书,如古贤王 。”于是,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物色著作郎晓得眼等四人撰写 。由于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经费充裕、待遇优厚 。“士又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籍,门若市然,”这位李泰夺嫡打响了第一炮 。
贞观十四年正月,唐太宗临幸魏王泰宅邸,赦免雍州牧长安县囚徒死刑以下罪犯,免延康里当年租赋,赐泰辅料及同里老人各有差等,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宠 。四年前,李泰生母长孙皇后身患重病,承乾建议赦免囚徒以祈求福庆,唐太宗没有照办 。此时此刻,唐太宗却为爱子特别开恩 。他的这种做法已经逾越了礼制,但他却不以为然 。
唐太宗对魏王的宠爱是很明显的,但他无法在嫡子继承制与自己的心意之间作出割舍 。然而,自贞观十年至贞观十六年以来,从唐太宗对魏王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唐太宗是有意让魏王泰再合适的机会到来时成为储君的 。
太宗的心病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太宗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中登上太子之位 。两个月后,唐太宗即位 。贞观元年,唐太宗依定制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当时,太宗诸子还小,他也不可能仔细考察每个皇子的德行 。然而,随着诸子成人并有了自身的巨大势力后,矛盾冲突随之显现了出来 。武德年间的故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重演 。
自武德六年以来,在李建成的主持下,秦王李世民开始被逐次削夺统兵权 。此时,东宫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东宫借太子之位开始对秦王府形成弹压之势 。当时年轻气盛而性格刚烈的秦王自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因此常怀戒备之心并伺机反抗 。在杨文干事变后,李世民开始认识到,父王始终是坚决挺立建成的,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扩大到了父王,这也大概是权力使然吧!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险,但李世民侥幸成功了 。失势的李渊无奈地退位,转由李世民执政 。然而,李世民的怨恨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依然把流血冲突归咎于父王的有意偏袒,并颇为自负地认为大哥李建成不具备储君应有的德行却枉居其位 。诚然,胜利者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唐太宗心里始终找不到平衡 。即位以后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 。可是,极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么肯向父王认错,他又缺乏“掘地见母”的两全条件,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结久久无法释怀 。
十多年后,唐太宗开始面临当初与父王近似的抉择,立长还是立贤?他似乎开始理解父王当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长!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华横溢的魏王受到东宫的压制,因为魏王有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那么,怎么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或许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糟糕的事情还在玄武门事变上,自己的这种流血政治会不会成为儿子们效仿的对象?这样,他就更有理由宠爱并呵护魏王,以防止因为怨恨再次发生流血冲突……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选软弱李治继位?李治继位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