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谓语后面就接2种成分 - 宾语/补足语(也可理解成 表语,表语其实就是“主语补足语”),所以,大家以后在看句子时,首先找到句子中谓语动词,根据动词的不同属性,最终判断句子的成分,确定句子的意思,如下图:
文章插图
例1:He died.他死了 。
这里的谓语动词是 die,它的动词属性是:不及物动词 。所以后面不能加宾语(我们总不能说:他死了谁..吧) 。该句的意思就是:他死了 。
例2:Hea rich man.他杀了一个有钱人 。
这里的谓语动词是 kill,它的动词属性是:及物动词 。所以,a rich man 是宾语,该句的意思就是:他杀了一个有钱人 。
例3:He died a rich man.他死的时候是个有钱人 。
该句就是本文一开始给出的问题,有同学第一眼看到,可能会翻译成:他死了一位有钱人(什么鬼!!),或者,他被杀死了,或者,他杀死了一个有钱人 。这都是错误的 。我们说过,分析一句话的意思在于动词属性 。这里的谓语动词 die 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所以,后面不会有宾语,不像 动词 kill(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加一个“杀”这个动作的承受着,也就是宾语),die 这里后面不需要有什么承受者,哪有什么“死了谁..”的说法 。但这里,die 后面又加了 a rich man,我们说过,谓语动词后面只有2个成分 - 宾语 或者 补足语,这里不是 宾语,那就一定是 补足语了 。也就是说,“a rich man”是 这句话所表达主题的补语,也就是 He 的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 He 的情况 。哦!He 死了,He 死的时候是一个“有钱人” 。所以,该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死的时候是个有钱人 。相当于:He was rich when he died.
文章插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动词决定了句子中的宾语和补足语 。另外,我们分析句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看懂句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逻辑语义” 。比如上面那句话,最终我们还是通过找到符合逻辑的语义,结合动词的属性,最终判断句子的成分(宾语/补语)和句子的完整意思 。
■ 说到逻辑语义,又引出了一个概念:非谓语 。
一个句子里,除了有谓语,根据(逻辑)语义表达的需要,也可能出现非谓语 。此时,非谓语后面也是可以加 宾语 或 补语的 。
例如,本文开头的另一句话:He went tomet the star.
这句话其实是错误了,怎么错的呢?
1.一句话出现了2个动词:went 和 met 。这是错误的,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动词 。若出现2个动词,会导致句义不明确,“他到底是去北京了,还是去见明星去了?”2.作者可能是想表达“他去北京见明星去了” 。恩,如果要表达这句话,就要用到“非谓语”的知识了,该句的met,应该改为,就对了 。因为,He 去北京看明星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应该用 ing 形式 。所以该句的正确表达应该是:He went tothe star.他去北京见明星去了 。
这里的非谓语动词 () 后面的成分“the star”就是宾语,是(见)的宾语(明星) 。
所以,非谓语和谓语一样,也决定其后的宾语和补语成分 。
关于非谓语,我们上篇文章已经讲到了,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这里不多说了 。
■ 总结:
动词在英语里特别重要,动词做句子的谓语 。
谓语决定句子的核心意思 。
谓语决定句子的宾语和补足语 。
英语的很多语法规则变化,都是在动词上做变化 。
所以:大家以后要特别注意一个句子的动词,然后分析它的属性,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句子成分,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四步法)
- 煮鸭蛋时放什么去腥 煮鸭蛋时放哪些东西去腥
- 诗人陆游能活到85岁高龄是因为常练气功
- 三国荀彧为什么自杀是曹操所逼还是另有隐情
- 秦朝变法功臣商鞅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 煮鸡蛋时放什么香料去腥 煮鸡蛋时放哪些香料去腥
- 炒菜时放什么去腥味最好 炒菜怎么去腥
- 煮猪肉时放什么去腥 煮猪肉时放什么可以去腥
- 施琅曾经上书请求攻击日本,但是康熙的回复很值得深思
- 你是否听说过靖康之耻?古代对宋钦宗靖康之耻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 一代暴君冉闵,为何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