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这样说,按照网络术语,庄子属于“歪楼”的,因为他文采太好了,讲得太精彩,所以成功地把老子的思想截掉一半,并成功裹挟老子,与自己一起成为清谈之资 。
而后世文人直接继承,将老子的利众生思想淹没,变成清虚无为之至高偶像 。
所以,看书要看原著,看后世阐发的,多是阐发者的思想 。
那么,老子与庄子孰高孰低?
这是不善学之人的想法,很多人整天辩论,实在无用 。
其实并无高低较量,诸子百家,各有用处,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可以采取不同的学说丰富自己的人生,仅此而已 。
老子的思想是大成,于世界于自己都有益处,庄子教人放下,调适自己与自然,亦多可取 。
所以说,老子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结合体,而庄子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按照庄子的思想,人们穿上粗布衣服,逃入森林大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对生死,完全不动情感,顺从自然才好 。
这样一路想下来,他自己也没有了饭吃,所以“庄周家贫”,去向监河侯借点米来吃饭,人家还不借给他,很可惜 。
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米吃饭,监河侯说,等我收了租金再借你,庄子于是给他讲故事,说来的路上我看到车辙印的水中有鱼,求我用桶水救它,我说,等我周游列国,从大河里取水再来救你吧!以此来嘲讽监河侯的做法 。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庄子》中见到一个即是理想主义者,也为生计犯愁的文人,很是可爱 。
饿着肚皮借米的庄周大抵没有想到,后世之人,未必如庄周一样奉行自己的理想 。
后世之人,多是在名利兼收高官厚禄的时刻,想起要放松一些,于是口中清谈庄周,以示高明 。
而对于这些人,我多劝读读《孟子》,孟子从不避讳自己的高收入,母亲去世,我就是有钱隆重安葬,又怎么了?也是可爱之人 。
孟子在稷下,待遇很高,仆人很多,他周游列国,跟随学生的车也几十辆到百辆之多,那个时候的车,造价很高啊 。
对于收入,孟子从不避讳,他认为仁义在先,行仁义之事,有好的收入正常 。
这种坦荡比较可爱,他用从国君那里拿来的高收入,完成自己教育传播仁义、君轻民贵的思想,这叫手段高明,令人敬佩 。
有人会问,这样,孟子岂不是没有做到像老子那样?
老子讲的是利众生,但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尽量不着痕迹,孟子岂不是没有做到?
其实,老子告诉我们的是,尽量忘记回报,但是,未必就没有回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只是,有道之人,不在意这个回报,也不是为了获得这个回报而去做事而已 。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讲,孟子未必不是老子理论的践行者 。
而《庄子》,每次读他,亦多感动,那种豁达与超然,足以令人心境开朗,对于养生之人,裨益颇多 。
譬如吃菜,萝卜白菜,海参三文鱼,交替着吃,才能不腻,知道那个对自己的体质,有益自己的健康,才是高明 。
不必为了辩论,整天说就是白菜是至味,其他的一概垃圾,这是未能调和之举啊 。
所以,诸子百家各有渊源,又互相交织,后世每一次的思想繁荣,似乎都要追寻到那个年代,重新温习各位大师的思想,来做自己发展的资粮 。
既然是做资粮,裁剪则是必须而且必要的,但是,对百家思想本来面貌与脉络的了解,也不可少 。
- 是谁靠随意许诺当了皇帝,又因言而无信而被废杀!
- 这三个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可能根本不存在:鬼谷子,黄石公,老子
- 揭秘:历史上因言而无信而遭废杀的皇帝是谁?
- 他是令妃最小的儿子,一生碌碌无为
- 老聃、老莱、太史儋:哪位才是历史上的真老子?
- 无为而治适用于哪些地方?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 道教的无为而治到底是叫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作为
- 老子是哪里人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哪里人
-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重臣?不杀他们百利而无一害